您的位置: 校友总会 校友记忆

南师记忆系列(九)那些年 那些事 那些人

别梦依稀,三十二年。

因为档案缘故,今年一月,再度虔诚叩响母校之门,寻找散佚已久的往事,触摸尘封在青涩躁动里的青春:那些鱼跃龙门的故事,那些德艺双馨的师长,还有薪火相传的初心。


腾龙之门

仰视大门,曾经朴素斑驳已厚重成九秩的自信张扬,大地龙师的金字招牌在柔和的阳光下守正初心,诠释久久为功的传承和信仰;曾经梦萦文学少年用作投稿和收汇的信箱,这逼仄的一角,已大气成一栋栋楼房。

漫步校园林荫道,围栏处,万年青井然,美人蕉摇曳。道两旁,银杏娴静,金桂蕴藉,腊梅吐蕊,满庭芬芳。音乐室早不是小家碧玉模样,红砖碧瓦的平房升格为楼,如一架巨大的钢琴落落大方矗立原址,悠扬的琴音如秩秩斯干流过操场。

左侧球场还在,左前方行政楼还在,三三两两的学子,有怀揣书本,有拿着篮球,伴随参差错落的随意,爽朗阳光的交流,谈笑风生间,步履铿锵。这,就是三十二年前的母校;这,就是曾经心安处的家园!

母校,灵魂的归属,逐梦的地方。学校衔山望水,离江不远。山是龙之门,势如刀削,两山对出,经鬼斧神工的惊天一劈,巍巍青山由妩媚而突兀,雄视千里嘉陵,华丽转身成人文荟萃的龙之门。水是江之魂,出王山,嘉水汤汤,润泽四省市,流至红土地川北,于龙门山中断成峡,急湍甚箭,激荡千堆雪。

山水氛围中,红土地从来壮怀激越。浅丘贫瘠,沟壑纵横,虽不物华天宝,确也人杰地灵。纪信舍身,陈寿作志,顺泸起义,表方兴学……三总故乡,经纬之士陈氏,九十年前筚路蓝缕中举庠,而后,经一代代贤达巨匠接续,沿江上下开枝散叶,迁址龙之门,雄踞古镇,成就川东北基教摇篮,开启山村中师生一代芳华的坚持坚守,铸就龙师鞠躬尽瘁的奉献和安贫乐道的襟怀。

这种笃守初心的情操和扎根故土的情怀,不仅是栖居阆苑的杜甫的家国思想、登高龙门的杨慎不朽诗篇所浸润,不仅是坐断古镇,孕育何永康、徐天喜老师等一干川北作家群所影响。母校,静笃虚室,正位凝命,在古镇一隅,春花秋月弦歌不辍,风华九秩不易其节。这,就是筑梦的殿堂!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那些年,一群大胆的鱼,怀着成龙之梦,溯江而上,浩浩荡荡,一路向北,汇聚龙门沱,跃上龙门山,以百里挑一的优秀,虔诚地占据古朴的校门。开始最纯粹心灵、最砥砺意志、最青葱阳光的三年。青砖碧瓦的教室,这里,梦开始的地方。

恰同学少年

星火成炬。三年师范生活,最难忘同学纯真情谊。书生意气的同学,聚成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班长李超干练沉稳;体育国鸿行走如风;短跑健将姜华睿智迅捷;干练的姜毅、朴实的光荣、“小老虎”旭明是我可敬的兄长;仁华的幽默、如意的才华、德友的爽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女生清新,无论巾帼木兰或静姝端庄,都清水芙蓉,都澄澈如镜,都优秀得令我刮目。全年级四个班,同学都是各乡镇翘楚,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一骑绝尘而来。还记得苏小毅的专注、王煜桢的文笔、何涌泉的书法、王枭的球技、李卫的歌声、郭迪润的演讲、张继春的袍哥性格……上几届师兄更厉害,文章高手,学业标兵,诞生了周青、杨方军、黄晓东等击楫中流的风流人物,站成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只可仰视的高度。

学校重视多元发展,艺体展演屡创佳绩。班级也自然跟进,至今记得张晓凤给我们组排练舞蹈的情形。为迎接“七一”,班级决定举行文艺汇演,安排我们组排练舞蹈,主题是岳飞的《满江红》,一组10人,四男六女。排练在燥热的午后,因为我“竹竿”身高,笨拙突兀,排在“铁榔头”吴翠英和大美女胡靖之后。那时,吃红苕包谷长大的农村娃在艺术“细菌”上欠账太多,一个简单的“单三膀”,被反反复复纠正,汗湿衣襟却倔强不歇,最后,我笨手笨脚的“单三膀”在同组师兄师姐的鼓励下达标,小组也因我没拖后腿而获奖。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现在想想,团队中的协作激励、同学间的无私帮助、锲而不舍的恒力,这就是龙师的文化符号,是龙师人的精神长相。

晚学后是放飞自我的时空隧道。下自习,从校园大门溜出,到棉纺厂舞厅“铲锅巴”,和师兄师姐一道,来一场免费的交际舞学习,

听几句“篱笆墙.女人与狗”的旋律,吼两句“信天游”的豪放,声音和节奏完美避开所有正确位置,依然自我陶醉,自我放浪。偶尔去炮台街转角处的小吃转转,闻一闻诱人的卤菜香味,买一点稀饭凉面,偶尔吃个咸鸭蛋,拌个凉拌莴笋,让胃来一场酸甜苦辣的旅行。以上,常被老师捉住,一顿苦口婆心,不两天,又“屡教不改”了。

周末是最浪漫的时光。琴室练琴,正襟危坐;教室学画,一丝不苟;球场上挥汗如雨,曾颖老师带校球队员在力量与速度间演绎激情燃烧的场面;寝室里逐鹿中原,象棋高手陈瑜、秦旭明、张斌正来一场合纵连横的三国杀。笛声悠扬,二胡忧伤,小提琴与对面的女生宿舍进行心灵的交流。

也去校外,读者书屋看书,龙门山上赏景,约二三子,江边溜达,看天际归舟,当时江风习习,江流湍急,猛浪若奔,学习一干烦恼,于风里浪里层层分解消融,最终消失殆尽。天太热时,免不了江边偷偷游泳的调皮……逝者如斯,岁月如流,这些生命中的邂逅,丰富了少年的心,坚韧了求学的志,砥砺了矢志从教的魂。

人生只如初见,转眼三年后,一曲骊歌,各赴前程。或躬耕于野,或汇聚于城,一经离开,黑首白发,不辱使命;城市乡村,固守丹心。岁月如歌,一晃,三十二年弹指匆匆,出走未及半生,归来早不是那个少年了!

大地龙师

山至高处人为峰。三年师范生活,最感恩老师的大德高义。

学高为师,孜孜不倦的老师,传道授业,躬耕匪懈,构筑了师魂大厦的中流砥柱,成为中师教育的标杆和巨匠。

一枝一叶总关情。高山仰止,哲人已逝。德高望重的欧全枢校长,以其川普混搭的熟悉演讲,在“6.4”暴乱中旗帜鲜明为全校师生指明政治方向;爱生如子,鞠躬尽瘁为一批批毕业生寻找落脚之地、报国之门,慎终如始,直至死而后已。

俯仰无愧天地,笔下自有春秋,这是肖洪鸣恩师的写照。作为班主任兼政治教师,肖老师上课不带书,一支笔自由飞翔纵论天下大事;一张嘴“鲁迅”风格批判世象万态,洒脱犀利,师范校的“铁齿铜牙”,响当当的铜豌豆!多年以后见他,瘦矍如初,言语早无杂文风格,闲聊尽是家长里短,一如东坡阅尽平生事,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赵元德老师教数学,笔力劲健,数学符号在他笔下神奇地聚沙成塔,成就我班数学骄子的霸气;物理陈开国老师,治学严谨,高标要求,铁面无私。其循循善诱的语言,抓细抓实的过程督导,格物致知的实验精神让学生好生敬仰,尤其是二年级时,一次让全年级大面积补考的期末试题,诠释了学习物理的艰辛,让我们懂得了物理在中师阶段学习的重要地位。化学的陈开堂老师,胸中自有丘壑,眼睛永远向上,以大家的气度在无机化学课堂纵横捭阖;另一个甯红英老师,则温温柔柔,在有机化学课堂润物无声;心理学刘金全老师,学富五车,儒雅伟岸,娓娓道来,抽象的学问形象具体;韩声德老师,扛鼎南充音乐界,指挥合唱慷慨激昂;美术康全安老师,一手素描让人五体投地……

我师之中,蒲云中老师是师中“校草”,我印象最深的一位。一袭白衬衣或一套笔挺西装,俊朗星驰,玉树临风,让本已风流倜傥的老师平添几分潘岳出行的甜蜜“风险”。行路高视阔步的稳健,仰之弥高的才华,在细枝末节间无不显露傲骄洒脱的魏晋风度。

蒲老师教《文选与写作》,侃侃而谈纵论经史子集,古奥艰深的语言一经老师口中过滤,诗经关关雎鸠的鸣唱,楚辞九死不悔的激昂,汉赋的铺陈夸张,大唐的盛大磅礴的意象,便抽丝剥茧而出,潺潺湲湲汩汩滔滔曲曲折折,如汉水,经山聚水汇成嘉陵,于龙之门一跃,点睛之句,犹如凡鱼化龙,让我们同学倏忽顿悟,由此了解文意,明晰结构,明白主旨。

蒲老师三笔字傲骄龙师,用笔行云流水,点划之间兔起鹘落,间架结构清瘦刚劲。初入师范,我的字旁逸斜出歪瓜裂枣,蒲老师要求每晚第一节自习练半个小时书法,师兄孙钦、佳敏、王洁、王铭等自是优秀,鹏飞、珠珠、杜丽的字也让我们羡慕得不行。择善而从,三年出师门,字终有进步,虽奇正交互,但“一点如桃,一撇如刀”的师训犹记在耳,“横平竖直,字如其人”的教诲依然深刻。

老师待人以和,督导以严,律己以谨,交友以慎,这种君子朋而不党的古仁人遗风,让我们习得了正直无私的人格、严肃认真的态度、严谨务实的作风。出校后,我努力将这种风清气正一以贯之学习工作,为人,为事,为师,只不过学了个“形似”,想想惭愧至极。

更有美丽爽朗的李哲老师,著作等身的冯伟伦老师,循循善诱的杨永铎老师,“篮球教练”张作荣老师……细细数来,他们是经师,是人师,是导师,是大师,一位位大先生,以其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以其人格魅力和专业学识,在嘉陵之滨,龙门一隅,传道授业,奠基生命,塑造信仰,培育师魂。于宁静的校园写意青春,于孤寂的斗室批改作业,以铁肩担道义,以妙手著宏文,赓续教育使命,织就九秩锦绣。他们杏坛立言,以文化人,培养出一批批能担当、敢战斗、坚韧行走的新一代山乡“拓荒牛”;培养在川北红土地的山山水水之间,用青春守望岁月,用孤独砥砺意志的“老黄牛”。

老师,老师们,学生向您,向你们致敬!

无花果

食堂旁,低矮的石墙下,草蔓丛生中有株无花果。树皮灰褐毫不亮丽,小枝光滑却绝不旁逸斜出,青叶亭亭如盖,是树唯一的亮色。位置不起眼,不在教学楼或林荫道站成师生瞩目的只可仰视的风景;花不起眼,不比桃李争奇斗艳,也不比菊梅傲霜斗雪,只默默自为生长,将蕊藏于花托。哪怕春生黄绿嫩叶,依然看不见花的娇媚,但生命的金秋,却捧出累累心血凝结的果,让人惊讶于她的沉默坚韧,惊喜于她的甜美丰硕。

三年师范生活,最解馋的是食堂丰盛的饭菜。那时我特别馋,一个月的二十七斤半粮票和奖学金远远不够购买包子馒头,总无话找话和食堂张师傅拉拉家常,攀攀老乡,总渴望舀肉多一块,饭多半勺,哪怕一瓢菜汤。还有,谭小平老师的家门口是我们一饱口福的“料场”。谭师娘的小炒永远是那么香,盐煎肉、回锅肉、红烧肉,烧豆腐、炝白菜、滑肉汤,偶尔五六岁的茹月小师妹在旁立着,一脸可爱。一下自习,飞奔,排队,买后大快朵颐,吃后齿间留香。

而今,站在原来的食堂位置,高楼林立已成大厦,石墙已为华丽的水泥墙代替,远不见那株树在何方,但无花果脚下土地还在,老师还在,学校还在,这种执著追求完美,默默无闻付出的人文精神,早已融入莘莘学子的血液,内化为立德树人的初心了。偏于龙门一隅的母校,不也一样么?在现实与理想中泅渡,于危机中抢先机,在困局中开新局,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多元并举,产教融合,为成渝保留了一块历久弥新的金字招牌,为教育书写了嘉陵江畔的龙师篇章!

三十二年弹指过,母校依然丰神俊朗,英杰辈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批批更年青、更优秀的新时代学子立志成才,从这里走出,走出山乡、走向全国各地;这些雨后春笋,这些奋发上进的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人,具有中国灵魂和民族烙印的建设者,一茬茬南下北上,遍地开花,去工厂,去学校,去机关……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看母校办学更加多元,学生出路更广,于风平浪静中风生水起,于万紫千红中独占魁元。作为母校坚定的学子,怎不满心欢喜,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三十二年弹指过,佳木秀而繁荫。学成离校的同窗,以鱼的形式洄游故乡山溪,以师者孜孜传薪文化,成为地地道道的“孺子牛”。他们以笔作犁,铺陈翰墨;以心血播种,聆听花开。斜风细雨,南山犁遍犁北山。春去秋来,不辞羸病卧荒村,他们,奠基了川北东基教的路石,履职了敬业乐业的奉献。这是对龙师校训的诠释,这是向党宣誓着忠诚干净担当的誓言,那就是:不负韶华,不负青春,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这,就是龙师,和龙师旗帜下的莘莘学子。他们,赤子之心、热血之魂!

而我,曾经痴迷于万里层云的梦想已钝化为柴米油盐的琐屑,那个当拏云的少年心事,已碌碌无为成野渡无人的荒凉。也曾江畔极目,看大江东去,故垒西边,彼时高天风云劲,江流愈见急。闭上眼,恍见后浪一浪紧似一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喜耶?忧耶?

该来的还是会来。所有过往,皆为序章。功成在我,平淡守笃,功成忘我,坚守阵地。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锋秋叶丹。哪怕已经虚站三十有二,也要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站下去,如驼行大漠,如锄禾的朴实农夫,矢志教育初心,担负立德使命,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把母校的人文精神和育人理念传承下去,创新开来,直至桑榆之晚,为霞满天。

恭祝母校中兴职教,赓续辉煌!



作者:蒋桂林,我校87级2班校友,南充市五星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南充市作协会员,南充市中语协会理事,四川省教育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