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教育现状:德国学生开心去职校,中国学生考不上211就失望

“能上普高的才是优等生”“考不起大学的,更差的学生才会选择职高。”“职校里的学生那么杂,我家孩子学坏了怎么办?”

这些,都是人们常见的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今天和大家理一理,孩子很努力成绩还是一般,不够优秀怎么办,能送他去职校吗?有前途吗?为什么德国的学生去职校很开心,我们国家的学生考不上211,家长就失望?

什么是职业教育,准确来说,职业教育是发挥一技之长的教育,从学习角度来说,职业教育受益无穷,但是把它放在大时代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遭受的贬低和歧视太大。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和我国职业教育截然不同,德国的职业教育,就业部门、经济部门、教育部门三方都非常重视,学校、企业、学校第三方共同合作。

要求职高学生理论与实践并强,培养满足德国中高端制造业的精英人才,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并具有终身教育的内涵;而在我国,职业教育甚至都引不起教育部门一方的重视,直接沦为借口人人喊打的老鼠。

“绝不可能有一个家长会让孩子主动的去选择职高!”

职高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点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选择职业教育的道路,大部分家长的真实顾虑是环境影响,因为问题学生太多,大连职高的徐老师遇到“问题学生”:有个女孩儿怀孕了,跟家里僵持不过,索性躲了起来,最后只能由老师出面去沟通调解;还有个男孩儿酗酒,进教室就带着一身的酒气,同学抱怨,家长头疼......。

然而真实情况是,无论国外、国内,职高、还是普高,都有这类事情发生。但当发生在职业院校,就成了典型的、恶劣的反面教材。“这就是一种对职业教育赤裸裸的偏见。”

职业教育前景真的有想象中糟糕吗?随着一系列教育新政的落地,职业教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开始各展其优势——普通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据教育部等三部门中预测,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会出现3000万的人才缺口。最主要的原因都和职业教育有关,第一,职业教育的发展跟不上制造业的发展。

职高很多,但是培养人才素养却极低,满足不了制造业需求,第二就是社会对职业教育有偏见,和第一点是因果关系,职高的学生就是失败者,这些偏见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

大量的高学历人才将找不到工作,博士生、研究生和研究生竞争岗位,研究生跑去送外卖现象层出不穷,人才市场的供需侧极不平衡,需要教育制度做出反思

另外,高考的难度也在增加,国家急需学术应用型的综合高素质人才,而那些不能“十全十美”的学生大概率会被筛选掉,高考的落榜,自我的否定,更不利于大部分学子的前途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精英,但更离不开我们这些普通大众,引导学生发挥一技之长,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才是当下教育最紧急的任务。

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将限制社会发展,严重阻碍个人进步。人们会习惯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总是认知错误和先入为主。

完整教育比完美教育重要

孩子的“热爱”教育,比成绩更重要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是腰缠万贯?是儿孙绕膝?还是声名远扬?这些都不是正确答案,真正的答案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一个优秀的父母教育孩子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让他们在小小年纪,找到热爱所在,因为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热爱可激发无限潜力,热爱创造最长远的价值,高工资收入,在热爱的职业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让孩子选他喜欢的专业(哪怕职业学校也好),喜欢的工作,才能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科学研究表明:心有热爱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拥有更高的成就,世界上排名靠前的首富和富商,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更早的年纪找到了自己终身热爱所在。

哈佛大学有一项耗时75年的研究,对2000学生的成长经历得出一个结论: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艺水平和未来成就,不一定成正比;但如果他心怀热爱,未来很可能会脱颖而出。

三好学生的“空心病”

什么叫空心病,空心病患者常常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名校的三好学生最容易得空心病。

正因为学历,成绩早就达到最好,从小都是最好、最乖的学生,这种外界的赞扬太多了,但他们真正缺乏的是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很多这类三好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杀意念,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越接触名校你越会发现,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

然而职校却能填补这个漏洞,相比普通高校,职业教育的学生,会有更大的空间去“做自己,这是我们不得不肯定的一大优势,在偏见下,永无幸存者,唯有打破对职高的偏见,才能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来源:全民职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