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学教研 教学计划

周济:弘扬民族精神 开创中小学德育工作新局面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新阶段对教育工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出的新的重要部署。《若干意见》的颁发,在全社会引起巨大的反响和高度的重视,为贯彻落实中央《若干意见》精神,3月2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
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专门对学习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工作作了部署。目前,教育战线的广大干部教师正在认真学习领会《若干意见》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中央《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为此,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对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年1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为主题,研究部署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上,同志们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形成了四点共识:
  第一,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人才为本,人才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我们只有把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才能使他们担负起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这是十六大对我国教育工作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代新人的任务,历史地落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肩上。
  第二,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怎样才能使学生成人成才?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搞素质教育。过去10年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验之一就是明确提出并努力实施了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上的历史性突破,是育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三,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要把学生培养成才,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学校学习的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生,将亲自参加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他们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必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方向、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创新求实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德育摆在育人工作的首位,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德育工作的首位。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我们一定要通过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要把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个极好的战略抓手,一个最为重要的任务,切实落到实处。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激励人民为国家、民族振兴而英勇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始终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表率。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集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指出,“要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深入了解近代以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些重要指示,充分说明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历史任务,迫切需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特别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从国际形势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为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对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国家如何维护自己国家的文化独立与文化安全进而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挑战,在中小学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有利于将中华民族精神熔铸于青少年的精神和品格之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抵御外来文化的侵略,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
  从国内形势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进程中,迫切需要用伟大的民族精神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增强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强。加强对他们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了解祖国的过去和未来,增强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自觉把自己的成长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因此,我们必须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它当作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求真务实,进一步明确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工作思路和重要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牢牢把握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核心,突出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两个重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历经艰辛而不衰,饱经磨难而更坚强的强大精神力量。离开爱国主义这个灵魂,任何精神都不能凝聚全民族的思想,都不可能成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邓小平同志说:“我们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让他们懂得“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在中小学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让广大青少年深刻认识到,在当代中国,热爱祖国是同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要让学生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们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要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使学生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还要让学生知道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懂得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自觉地同危害祖国、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体现着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基本价值,是民族精神的宝贵遗产。继承和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等传统美德对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革命传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时期形成的宝贵财富,是对传统美德的丰富和发展。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优秀革命传统。邓小平同志把革命传统概括为五种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这些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对于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振奋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古话说得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勤奋学习的精神,特别是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中,一定要强调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光讲快乐,不讲奋斗是不可能成才的,这是一个基本观点。
  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都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与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青少年既是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的实践者。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青少年身上,寄托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必须在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
  我们还要大力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做人的基本信条。在依法治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更加需要讲求诚信。当前,社会生活中一些道德失范、不信守合同、不讲究职业道德等现象给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少数学生考试作弊、言行不一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我们要坚决刹住这股歪风邪气,这不仅仅是一个考风的问题,实际上是对下一代人诚信教育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学风和社会风气的重大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各地中小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对青少年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
  第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之中。
  课堂教学是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全面融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在大中小学都要进教材,因为进教材是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加快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和建设,充实和加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同时,学校开设的其他学科课程都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特别是语文、历史应当多选编一些讴歌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讴歌革命领袖和英模人物的经典名篇和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独立、解放和富强所进行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也应结合可以结合的教育内容,适当增补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容。音乐课应有比较多的爱国主义歌曲和有关经典民乐、民歌以及中国戏剧、戏曲等民族艺术欣赏的内容。美术课应适量增加中国画、书法艺术欣赏的内容。教材编写和出版单位要积极弘扬民族精神的主旋律,防止淡化、削弱民族精神教育的倾向。
  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反映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优秀文化的古诗文、格言和名篇佳作的诵读活动,加深学生对祖国文化的了解、热爱;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歌咏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要请老红军、老英雄和各条战线的模范人物讲革命故事,作事迹报告,使学生从英雄模范人物身上感受民族精神的力量。青少年学生广泛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一些社会工作,对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人合作有着积极的作用。要号召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手拉手”、“志愿者”、“扶残助残”等社会公益活动和社区服务;利用“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节日,以及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庆祝、纪念活动,进行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调查、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广大中小学校还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班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关心同学、关心他人,树立集体荣誉感,关心班集体建设,团结全班同学一道前进。
  第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必须要坚持育人为本、重在实践的原则。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工作必须激发和引导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要特别强调学生的真实情感、真实体验和真实的思想收获,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开展教育活动,要坚决克服和纠正教条主义和简单化的倾向,反对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既要充分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还要以开放的精神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长处,紧密结合当代世界文化进步的新趋势,顺应世界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的趋势,研究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出发和时代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民族精神教育中小学生。
  三、加强领导,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要把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当作德育工作的一项大事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健全“一把手”抓德育的领导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一把手”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把握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情况、新动向,研究德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加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和办法。要重视和舍得对德育工作的投入,在政策上特别是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倾斜。积极争取财政、计划等部门的支持,根据中央有关文件要求,建立并落实德育专项经费。
  2.《实施纲要》把每年9月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宣传教育月”。各地要充分利用“宣传教育月”开展好教育活动,今年是第一个“宣传教育月”,各地一定要提前筹划,精心准备好“宣传教育月”的有关活动,做好宣传报道,在全国掀起一个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高潮。
  3.要建立领导负责,机构健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德育工作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中小学校长要对德育工作负总责,要选派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工作能力的人员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所有教职员工和各部门都要承担德育工作的责任,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校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与学校行政一道,充分发挥和调动学校各有关方面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要支持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团结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活动中去,当好学校党组织和行政的助手。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4.要特别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提高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是关键。多年来,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但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加强,总体上看,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要重视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班主任教师队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选择优秀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要在学校形成人人争当班主任,个个能当班主任,能够当好班主任的好风气。要为班主任的培养、进修创造条件,帮助广大班主任学习和掌握工作中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同时,对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老师,在岗位津贴、学习进修、职称评聘和表彰奖励等方面应给予优先考虑。要鼓励广大教师努力按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用自己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教育、影响广大学生。
  5.要主动争取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党中央反复强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不光教育部门要做,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德育工作的文件精神,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共同做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工作。特别要密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区组织的优势,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努力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切实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切实做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