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学教研 课程改革

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对教育实践的重大贡献

知心理学、人工智能对教育实践的重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的心理学家们力图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寻找心理学为教育实践服务的有效途径。心理研究所的朱新明教授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人工智能创始人赫尔伯特·A·西蒙教授(中国名:司马贺)合作研究的基于自适应学习的示例演练教学法,是这一尝试的代表成果。

  示例演练教学法不仅肯定了人类自适应学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而且发现了人在自适应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和规律,建立了基于产生式(“条件——动作对”或“条件——结论对”)分析的人类自适应学习模型,并提出了一整套有效促进自适应学习的原则和方法。他们还研究了人通过示例学习获取知识的效果和过程,提出了构造有效样例、加强对产生式条件认知以及促进人直接获取认知技能的思想,发展了自适应产生式系统模型,组织教师编写了初中数学示例演练实验教材,先后在中国和美国进行了实验。参加实验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消化所学知识,并当堂考试,学生课外可以不做作业或少做作业。反复实验表明,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高出5-12分,而且学习时间缩短了1/3。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在对其他学科的迁移,在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自信心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他们从“八五”、“九五”到“十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期间,坚持对认知规律中的自适应理论进行实验研究,形成操作性很强的科研课题。自适应理论是全国解放以后,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成果在基础教育理论上的一次完美结合。示例演练教学法是新时期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有影响的教学法之一。它们可以为目前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从本期开始,本栏目将陆续对示例演练教学法及其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详细介绍。本栏目与“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选登”相互配合,以体现教育科学为我国教育实践服务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