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学教研 课程改革

大师的责任——中美基础教育孰强孰弱讨论

美国是头号经济大国,人才如云,教育领先自不必说。中国的教育一直被劈头盖脸地批评也不是新闻。知识分子们对教育哀其不幸,恨其不争的良苦用心我十分理解,只是,当今需要的是更多的大师、更多的学者对基础教育身体力行地做些实事,加以扶助。

  美国有先进的教育体系,中国也有中国的传统:古时有许多官员告老还乡以后在乡间开馆办学,认为造福桑梓是最高尚的事情,更不要说民间的学问家了。比如明代有个宰相叫王鏊,回到家乡后招揽门徒兴办教育,培养了一批才俊。民国以后,西学渐兴,洋式学堂也到了农村。但当时的知识分子并未放弃对基础教育的追求。据我所知,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在乡间一边点校《论语》,一边给当地农村的小学、中学兼任国文教师。其实不止钱穆先生一人,当时不少大学教授都把到中小学兼课当作很正常的事———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延伸和发展的基础。


  做学问,只有仰之弥高,才能钻之弥深。大师的一句话,一个比喻,哪怕是一个背影对一个孩子会有多大的感召力?即便是个农村孩子,他听了大师的课也许会生发出对科学的好奇心,想尽办法获得资料和书籍;也许更加热爱文学;也许一下子获得宏大的志向与动力。

  看到那段历史,笔者不禁心生羡慕!虽然生活在北京,我小学到中学只在礼堂里听过孙敬修老爷爷谈如何讲故事,在大学里,那些有名望的教授、博导也只能在听讲座的时候见识。相反,我经常看见教授们在一些论坛上发表内容空泛的言论,看见他们在电视里频频参加社会活动。

  且不说大师们如何,就是高校里那些普通的教师又为基础教育做了什么呢?大学教师似乎和基础教育一点也不搭界。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就在抱怨中学、大学教育脱节,要求我们要脱胎换骨,重新建立思维体系和知识结构。如今在媒体上仍可以见到,大学老师还在抱怨基础教育让学生们思想僵化缺乏创造力。但这仅仅是学生的过失、中小学教师的过失?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西方的教育模式是好,但在目前中国的社会经济现状下能完全实施吗?具备可操作性吗?如果不能马上付诸现实,我们是否能找到一些以个人的力量能做到的事情来做?

  中国人杰地灵,我们的专家教授高级知识分子来自五湖四海,如果大家都有造福桑梓的责任感,回乡探亲之际,能不能也给远离都市的孩子们说说外面的世界?或许不必像钱穆先生那样专门开一门课口传身教,但能不能在飞往某地开学术会议的时候留出两个小时给中小学生,给他们讲讲您眼里的社会、您的世界观、您的成长史?能不能在百忙之中走进一两所学校给孩子们谈谈科学世界,谈谈您广阔的视野?

  普通中小学老师和学术界的领头人都在抚育中国的人才。大部分一线的基础教育老师教给学生的是基础知识,而大师们学贯古今、触类旁通,会让听课的少年终身受益。那个明代的宰相虽然培养出了一个状元,但他最出名的学生却既没有在仕途上学老师飞黄腾达,也没有在文章上像老师那样声震八方———他就是唐伯虎。

  这就是大师的力量,教育的神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