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校友总会 校友风采

南师校友风采|扎根乡村育桃李的邓清泉

缘起感恩,立志成为农村教育的接力者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因为家里穷,到了读书的年龄,只能眼巴巴看着同龄的娃娃高高兴兴上学。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种奢望。直到两位老师的出现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第一位老师是我们村的饶老师,那是1978年9月3日,饶老师来到我的家里劝说我的父母,“孩子那么小,一辈子那么长,要让孩子去学文化、学本事,不能再像你们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第二位是我的初中班主任谭老师。1986年,我初中毕业没有考上中师中专,他来到我家中,对我的父母说“孩子成绩还可以,复习一年机会很大,你们再辛苦一年,说不定就能考上…”,在老师的鼓励、资助、辅导、关怀下,我成功考入南充师范学校。

毕业后,我如愿到了一所农村学校任教,因业绩和能力突出,有很多次进城的机会。但我是农村娃,对农村有着特别的感情,所以,我选择像我的老师一样坚守在乡下,这一守就是34年,用一己微光去照亮乡村小路,努力让每一个农村孩子的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以校为家,坚定成为农村学校的守护者


此心安处是吾乡,不辞长做教育人。从1999年起我先后担任两所农村学校校长。我一直认为要当好农村学校的校长,必须沉得下心、扎得住根,为师生、学校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任职25年,我把最美的年华留给了农村学校和孩子们。在不大的校园里,到处都有我走过的脚印,到处都有我留下的身影。几十年如一日,我乐在其中,无怨无悔。

为学校我默默坚守,但偶尔也面临亲情的牵绊。2023年,我80岁的老母亲三次住院、一次手术。没有兄弟姐妹帮衬,只能让妻子跟我分工合作,她白天跑医院照顾,我晚上到医院陪护。那段时间,白天晚上两头跑,遇到值夜班,只有麻烦妻子再辛苦。妻子抱怨时,我总是抱以尴尬的笑。因为,只有看到校园每一个角落都平安,我才安心;看到每一位教师都敬业,我才放心;看到每一名学生都快乐,我才开心。

也正是我这份坚守与执着,我和我的团队打造了“向善向美”的办学理念,守住了“生源之本”的教学质量,捍卫了“为人师表”的师道尊严,建设了“师生依恋”的美丽校园。直到今天,学校生源依旧稳定,在校学生数仍有800多人,历年中考,50%以上的学生升入示范高中。学校先后获得省文明校园、市义务教育示范学校、区名学校等多项荣誉。


坚守课堂,努力成为提高质量的引领者


校长的第一身份是教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懂教书、会教书、教好书,任何时候都不能远离课堂。所以,我始终站在教学一线,一直紧盯课堂教学,坚持上课、听课、评课、研课。

当校长以来,我一直教初中物理,“雷打不动”坚持参加每次教研活动,坚持每周推门听课。作为学区联盟负责人,仅在2023年11月,我就走遍学区七所学校,听评了24名教师的课。与教师一起分析课堂教学的得失,一起分享课堂教学的经验,为教师发展和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引领老师们认真、高效地上好每一堂课,从而改变了学校课堂教学和教研生态,提高了教学质量。

我觉得,只要与学生在一起,就很幸福、很快乐,心态就更加年轻,激情就更加澎湃。我深信,只要我带头上课,领着老师干,与老师比着干,在教学管理中就有底气,教学改革中就有灵气,工作安排中就更硬气。


陪伴同行,尽心成为师生幸福的服务者


对孩子们,我坚持不落一个,陪他们成长。2016年在适龄儿童大摸排时,我走遍了阙家镇所有村社的每一户人家。一个叫张一(化名)的孩子,已经8岁了还没有上学,我当时既吃惊,又内疚。他家是典型的困难户,父母离异,他跟着患有精神病的母亲生活。当我让张一到学校读书时,他母亲大喊大叫,近乎崩溃,好像我们在和她抢孩子似的。我多次上门安抚、耐心劝说,最终张一母亲同意他到学校读书。在校期间,我们为张一捐钱捐物,每天中午为他们母子提供免费午餐。八年的关爱,一路芬芳,如今张一学习稳定,还成了学校的体育尖子生。

对老师们,我坚持以德服人、以情感人。对有困难的教师,送去自己最大的帮助,给予最大的温暖。2013年,我校陈忠武老师身患鼻癌,这给他和他的家人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经常看到他眼中的红和阴霾。为了帮助他渡过难关,我四处奔走,为他募集资金5万多元,同时,经常到医院看望他、陪伴他、鼓励他。每次陈忠武老师见到我,都会拉住我的手激动地说,“学校就是我的家,在这个家里,我很幸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好的经验、好的理念,分享给老师们,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如今,我已从校长岗位退下来,但退职不褪色,我将始终坚守教育初心、立足本职工作,把美好留给学生,把精彩留给学校,把忠诚留给教育!


来源:南充教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