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校友总会 校友记忆

南师记忆系列(八)薪火传递满腔爱

作者:罗熙东,我校退休教师,语文高级讲师。

南充师范与我有不解之缘。

作为五零后的我,经过了人生太多的苦难。高中毕业回乡当了两年多农民,正感到前途无望的时候,忽然听说恢复高考。报名时间距离高考时间不到两个月,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入高考考场。说实话,虽然觉得自己考得不好,但还是瞧不起当教师这个职业,所以填写志愿的时候,不是南开就是复旦,四川大学都是最后一个志愿,当然结果可想而知。后来听说是当时的南充县把我们这批人的档案藏起来了,等其它大专院校以及中专录取完毕之后,才通知我们去区里改志愿,而且必须改填南充县师范学校,否则不能参加下届高考!虽然极不情愿,但是为了跳出“农门”,不得不屈而从之,修改志愿过后,几天就得到了录取通知书,顺利进入南充师范学校读书。

当时的学校破破烂烂,办学条件极差,学校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自己办了一个砖厂、一个炼油厂,操场即是农场。为了做砖,学校被挖得这里一个深坑,那里一个水塘,走路都很困难,本来就不情愿教书的我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心情可想而知!

我们是作为专业班录取的,培养的对象是教初中的各科教师,我读的是语文专业,学的是专科教材,学制两年。所学课程大致有现代汉语(老师:梁靖南)、古代汉语(老师:王玉周)、现当代文学(老师:冯伟伦)、古代文学(老师:青绍成)、诗歌(老师:王友常)、公文及其写作(老师:李学庄)、议论文及其写作(老师:李新甫)、文学概论(老师:姚小池),还有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等课程,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实际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学期,七八年四月入学,七九年十二月毕业,还要实习一个学期。因而,在校学习都是填鸭式的猛烈灌输,学生学习也像吸水机一样狂吸。当时生活条件极差,供应制,大家都吃不饱,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很多同学失眠、生病,五十多人的班级,有段时间,能够坚持上课的同学不到十人。学校对我们也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多途径改善我们的生活。当时的校医医术能力很强,他天天巡视各个寝室和教室,及时为学生诊病送药。我们的班主任冯伟伦老师给学生买来白糖(当时还是稀缺物资,得凭票供应)冲开水喝,以防学生的低血糖病。他在紧张的教学之余到寝室看望生病的学生,让我们这些成年学生也倍感温暖而增强了学习动力,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一片爱的深情!冯老师经常找我们每一个同学谈心,了解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当时学校的重要任务是从领导老师到职员工人,都说的是要巩固我们的专业思想,改变我们不愿当教师的想法。

毕业离开学校的时候,冯老师告诉我一句值得永远珍惜的经验话语:“出去后不要埋头教书,自己要多读书,同时少讲一点,让学生自己去读书,作业少一点,让学生有时间去读书,学生书读多了,语文自然就学好了。”按照他所说的去做,果然效果很好,少走了很多弯路。

一九八六年,经过考调,我又回到了师范学校教书。遇到冯老师,他又对我说了一句终身难忘的话:“师范校没有升学压力,有时间就多读点书,多写一点东西,钻研一点学问。”于是在工作之余,我尽量多读书,在别人的“张家长李家短”的蜚语流长中坚持学习,有感想就写下来,慢慢积累,终有所悟、终有所得。

进师范校所教的第一届学生是八六级民师班,民师班即是民办教师考进来的,这也许是语文教研组长冯老师的有意安排。他明确告诉我:“民师班最不好教,大家也都不愿意去教,因为民师班好多人是“老三届”高中毕业,有的人又教了十多年的书,要知识有知识,要经验有经验,弄得不好,人家瞧不起你这个老师,你好好去教吧”。顶着压力,与这一伙年龄比我大、教龄比我长、教学经验比我丰富的学生打交道,好在还是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几十年过去了,这一届民师班学生至今和我保持着深厚情感,很多人听说我也退休了,从苍溪、南部、阆中来看我。经过民师班的教学,后面的普师、大专、西华师大的预科班的教学就轻松多了。

由此,我有几点感悟:

一、教育是爱的传递

“没有爱,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李镇西《爱心与教育》)作为老师,首先就要具备爱心。爱事业,方能爱学生。自己都是非常平庸的人,拿什么去爱学生?只有教给学生知识,让他们具有从事事业的能力,才谈得上是“大爱”。所以,在任何时候,我的教学都是认真的,从不把自己的委屈、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用知识去征服学生、影响学生,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肯定。试想,我们常说“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成才”,学生不成才,家长怎么放心?社会如何满意?

爱学生还要关心他们的前途命运,不要动不动就惩罚学生,曾经有人用“从重、从快、从严”的方式来处罚学生,我义正严辞地对他们说:“你这是对学生,还是对敌人?”其实,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人怎能不犯错?错了不要紧,改了就好。批评教育能达到的目的,何必要给处分,让学生漫长的人生和幼小的心灵蒙上一辈子的阴影?老师就是要传递一份爱,学生如果不能从老师那里感受到爱,他怎么可能去爱别人?

二、爱要薪火相传

薪,即柴草,没有柴草,怎么点亮火光?(这是我不用“星火”而用“薪火”的原因)我曾经说过:“如果生命是蜡烛,知识是火光,那么,我愿意做点燃火光的那一根火柴”。要有足够的柴草,才能燃起熊熊大火,才能照亮人生,才能温暖人心。

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上》)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心中充满仁爱之心,把这种仁爱之心带入社会,方能创建和谐社会。刚刚初中毕业的师范生,正处在逆反的心理年龄阶段,老师需要精心的引导,多给他们讲道理,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学习和品行修养对人生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处在中国几千年未有之社会变革时期,几千年固守土地的农民离开了故土,四方打工创业,无暇顾及子女,子女缺少亲人的陪伴,心理孤单,没有感受到爱,进师范校更是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诸多的不习惯可与谁说?但是我们的一些老师不仅没有一点同情之心,反而横挑鼻子竖挑眼,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不是呵斥就是指责,让他们感受不到爱,破罐子破摔,干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再来处罚,这相当的不合适。所以我们老师应该换位思考,给予更多地关爱才行。

三、爱更需要包容

《老子》第六十章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很多人的理解是治大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像烹小鲜一样简单。这种理解就大错而特错了,治家尚且不容易,何谈治大国?老子的意思是烹制小鱼,不能去搅动它,不停地搅动就会烂,就不能吃了。治理大国也是一样,不能朝令夕改,不断地变来变去,这样老百姓就无所适从,反而会使国家乱。老子主张的是无为而治,领导无为,老百姓就有为。当老师也一样,不要管得太多,事无巨细,什么都管,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训练自己的能力。用一种模式去培养学生是不行的。他本质是一棵小草,你让他长得茂盛就行,他本质是一棵大树,你让他长直长粗壮就行,因为你没有能力去把小草培养为大树,也没有能力去把大树变为小草。无论他是大树还是小草都应该得到尊重、得到关爱,不能因为他不是大树而是小草就看不起他,就恨铁不成钢。因为人的智力、能力、生活经历、成长环境、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他,否则会费力不讨好,这就是“因材施教”。引申开来,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就是一个集体,要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各种不同的思想,各种不同的个性。“烹小鲜”只有一种佐料不行,要把味道乃至气味风马牛不相及的调料(比如姜葱蒜花椒胡椒辣椒等)一起放进去,才能得到美味。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个班级,几十个人,怎么可能没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行为、不同的个性呢?教育就是要让这些不同的思想在此交流,不同的行为在此碰撞,不同的个性在此表现,在交流、碰撞、表现中求得共识,得到发展,从而创建一个和谐的集体。不要因为出一点事情就大惊小怪、上纲上线、严厉制止,造成压抑,这样心不平气不顺,怎么可能和谐?总之,不能缺少的是爱心!教育,归根结底,就是爱的传承,爱更需要包容!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方能获得爱心。

南充师范学校,是我人生转折的重要地方,是我接受良好教育的地方,是我从不愿意当老师却从事一辈子教育的地方,也是我在这里干了三十年教育工作的地方。我对这个学校有极为深厚的感情,在这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我人生的最大幸事和乐趣,我深爱着这个学校,不是停留在口头,而是源自于心里!

在此,值学校九十周年华诞之际,写下这篇粗陋的文章,感谢我的老师冯伟伦先生的言传身教,使我获益匪浅;感谢我的母校对我的培养,使我获得知识和能力;感谢曾经朝夕相处的同事们对我的关心和理解,使我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感谢我的历届学生们伴随我一起成长,促使我事业的进步和人格的完善!

最后,祝愿我们学校越办越好!祝愿领导和老师们事业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