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中心 学校新闻

魅力南师 三年蝶变 | 用心用力 南师校结对帮扶驷马村



亲爱的同学们:  



四川省南充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85年历史的公办名牌学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环境优美,校风正,班风纯,学风浓,是同学们进一步学习深造的理想场所。  



学校紧紧依托享誉全国的师范类名校西华师范大学雄厚的教学资源,利用小学教育大专学前教育大专的专业强势,把学校建成了特色鲜明、质量过硬、影响力强的应用型专科学校。80余年已成功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合格人才,其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同类学校前列。  



选择决定人生,环境造就素质。前一阶段的拼搏已告一段落,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你们将通过一次重要的选择来开启自己生命的璀璨前程。四川省南充师范学校是你实现梦想的摇篮,你的青春会在这里大放异彩,她用精湛的知识传授增长你的智慧,扎实的技能培训提升你的自信,丰富的社团活动锤炼你的能力;帮助你真正成为这个时代的强者。  



我们期待着又一批充满青春朝气的学子成为四川省南充师范学校的新主人。当橙黄橘绿之际,你们来到四川省南充师范学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将会有无数双友谊之手携你们同行,托举着你们去攀登人生旅程的新高峰!  



诗书非药能医俗,道德无根可化人,我们将以一流的环境,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精心育人,为同学们打造更好的成长平台,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一个远在高坪区龙门镇,一个远在南部县楠木镇;一个是声名远扬的中职学校,一个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庄。因为精准扶贫,南师校、驷马村,这个学校和这个村庄走在一起来了,扶贫工作扎实而有成效,学校成为南充市委、市政府表彰的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单位



一所中职学校,在扶贫的路上,资金、技术、经验都是一个大问题,他们的脚步深入到基层一线的田间地头,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用责任抒写亲民情怀;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偏远山村的家家户户,结对子、认穷亲、除穷根,用行动践行为民誓言;为困难群众献爱心、送温暖、办实事,用真情诠释爱民真谛。用一件件看得见的实事,用真情和真爱,创造了学校的精准扶贫模式。



校长带队挨家挨户摸情况




南部县楠木镇驷马村,地处秦巴山脉西南端干旱走廊、深丘地带,历史上就是川东北最为贫困的旱山村,扶贫任重而道远。



2016年初,学校开始定点帮扶驷马村,学校根据政府和村委会提供的名单挨家挨户再走访,再核实。一条破烂的村道路因为缺钱,只修了一个毛坯,到处坑坑洼洼,车子无法通行。接到任务的第一天,学校全体领导干部赶往驷马村,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学校对全村的贫困户进行了拉网式调查。每家每户的具体情况,包括家庭成员的年龄、身体状况,房屋几间、土地几亩等等。学校把全村59户贫困户进行分类登记,包括校行政干部、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和教研组长,人人认领穷亲帮扶到户、责任到人。校领导带头啃硬骨头,主动认领最穷的亲戚,包括最贫困的伏洪刚(现已故,妻子王琼花)在内,认领了4户贫困户。



学校号召大家带着一颗爱心,一颗善心去帮扶山里那些贫困户,帮他们走出人生的困境。要求大家要有吃苦的精神,深入贫困户,拿出切实的帮扶办法,不搞花架子。



学校迅速召开扶贫攻坚专题会,统一思想,群策群力想路子。成立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选派校行政办主任伍银峰驻村开展工作,制定学校驻村工作组管理办法,建立校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帮扶工作机制,本着不漏一户、不掉一人,不错一处的原则,工作做细做实,从小处入手,解决贫困户所面临的一个又一个切实的问题。



千百年来旱山村用水不再愁



驷马村是典型的旱山村,长期受到水的困扰。村支书伏洪文介绍,每年七八月,全村生活用水都成问题,村民们挑着水桶,挨家挨村找水,通宵达旦等水。解决驷马村的用水成为南师校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校驻村干部伍银峰多次往返水厂和楠木镇政府,规划线路。



通水啦,2017年春节前,驷马村家家户户的水管流出了白哗哗的自来水,千百年来,川东这个旱山村终于用上自来水了。



学校向南充市水务局争取资金10万元,推进小微水利工程建设,小水库、小水沟、整治山坪塘、蓄水池、石河堰,整治渠系2公里、建设生产储备水源管道3.5公里,整村推进自来水管网铺设,彻底解决全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成立产业基金养殖零风险




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很多村民都怕养猪,为啥原因呢?除了投入成本高之外,又担心猪生病。怎么打消村民发展产业的风险顾虑?学校向市扶贫移民局争取了30万元,作为驷马村产业发展风险基金,打入村上专户,制订严格的管理和使用办法。同时还倡议村民向保险公司购买生猪险,以分散产业发展的风险。村上统一为贫困户建立台账,什么时候买的猪,多重,方便意外发生时补偿。

春节前,马菊花一头猪病死了,村干部迅速赶到她家,实地调查,称重,保险公司赔了500元,按市场价计算,还有1116元差价,村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全额补足。

产业发展风险基金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给村民发展产业壮了胆,撑了腰,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乡情生猪养殖合作社正在酝酿中,由散养到集体养猪,抱团闯市场。学校在村里办起了农民夜校,为群众找路子、开方子。规划200亩柑橘,作为全村致富脱贫的产业,今年底,驷马村将整体脱贫。


爱心送温暖缺哪样就补哪样

这是一场爱心大考,2017年春节前,全校师生奉献爱心,为驷马村大募捐,2.1万元捐款中,有5000元是学生的爱心,我们不想学生捐多少,是想学生融入这种关爱贫困户的爱心行动。帮扶一年多来,学校已为村上争取非专项资金33万元,自己筹资20万元,为贫困户找产业,送温暖。

20户贫困户添置电视、桌椅、衣柜、床和厨具,改建、新建厕所11个。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为全村儿童送爱心书包、文具34套,800多册书籍。天冷了,学校送来过冬用的棉被、军大衣118套。过年了,学校送来节日慰问金两万多元、食用油60桶。贫困户伏建平的儿子伏鑫初中毕业后,学校免除其到南师校再深造的一切费用,还额外发放贫困补助金2000元。为贫困户购买仔猪、种羊、鸡鸭,发展小微产业。王琼英家已经住上新房了,学校正在帮助修猪圈,今年要完全脱贫。

路子对头,作风务实,讲政策又接地气,规划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打通社与社之间的社道,全村风貌整治,2017年的扶贫工作正在有计划地进行。在南师校的帮扶下,一个绿色环保,充满希望的驷马村慢慢呈现在世人面前。


记者手记



从学校到山村,记不清跑了多少回了,记不清拉了多少贫困户所需的东西了;不记得多少个夜晚和贫困户一起制订脱贫计划,也不记得寒来暑往,多少次奔走在田边地角。没有丰足的财力,也没有更多的人手;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扶贫路上,南师人用自己双脚丈量着大山里的贫困的村落,力所能及,帮助他们脱贫,脱困。工作细、工作实,成为践行三严三实的楷模。

勿以善小而不为。扶贫,不分单位大小,不分人多人少。要的是真心真情,要的是方法对、作风实、效果好。为什么我们的双脚沾满泥土,因为我们深爱着那片土地,那片土地上有我们的父老乡亲。路子千万条,最终都要拔穷根。扶贫路上,南师人饱含感情,无怨无悔!脚步是那么的坚实,那么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