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协同教学的实践路径

技术变革在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也赋予了协同教学新的实践模式。为更好地在智能化背景下开展协同教学,职业院校需在提高教师参与协同教学意愿的基础上,汇聚企业培养力量,并通过“技术+教师”协同并进,逐步迈入人机协同教学。

一、支持教师参与,提高教师开展意愿

协同教学的顺利施行需要教师积极参与。有研究发现,教师有意愿和热忱,能用心投入,是提高协同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但是受教师专业自主性及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更倾向于独自授课与独立学习,而非共同施教与合作学习。为此,职业院校需采取各种措施支持教师参与协同教学,进而提高其开展协同教学的意愿。

第一,转变教师思维方式。教师行为的转变受制于自身的思维方式。若教师本身没有形成对协同教学的正确认知,没有互利共赢的合作意识,即便学校要求教师开展协同教学,其施教过程也是充斥着集体行动与个体专业自主冲突的,无益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职业院校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帮助教师转变思维。一是开展课堂走察(Classroom Walk through)。课堂走察是一种非正式、非评价的课堂观察方式,是指校长、教务人员或教师在事先不告知授课教师的情况下到课堂中进行短暂且结构化的访视,收集真实的教学资料,然后与授课教师召开省思交流会并向其反馈意见,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课堂走察不仅能够让教师逐渐习惯他人出现在自己的课堂中,也可以让其习惯通过交流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这在潜移默化中会影响教师对协同教学的态度。在具体实施中,由于职业院校专业种类繁多,因此,各专业教师应成为走察的主要人员,走察范围限定在本专业或相邻专业即可。二是改革教师评价体系。职业院校教师评价体系较注重量化和结果,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间的戒备心理与竞争程度,易导致个人主义文化的盛行,而不利于协同教学的开展。所以,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评价体系可将教师工作述评作为评价依据之一,在减少量化指标占比的同时发挥评价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另一方面,评价体系可将教师在群体合作中的表现作为评价依据的一部分,激发教师合作的积极性。

第二,鼓励教师渐进尝试。在推广协同教学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应鼓励教师渐进尝试而非强制或快速推行。原因在于,课程类型、教师间的默契程度、教师的体认理解、教学技巧等都会影响协同教学的实施成效,如果学校强制或者快速推进协同教学的实施,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进而伤害教师的积极性。由此,学校应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性,鼓励其先从部分课程或个别项目开始尝试协同教学,并采用一些简单的模式,如“指导模式”“辅助教学模式”或“嘉宾模式”等,随着教师对协同教学认可的不断加强,然后再拓展到更多的课程或项目,并逐步采用一些协同程度较高的模式,如“平行教学”“站式教学”或“团队模式”等。它的好处在于,教师不仅能切身体会到协同教学的价值,提高教学技巧,更能避免因协同教学的快速推行而带来的不适应感,从而切实保障教学质量和教师的参与热情。这整个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就协同教学的实施开展行动研究,以期通过团队的集体反思,来改进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高协同教学成效;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定期召开研讨会,让优秀团队分享经验,以此为其他教师或团队开展协同教学提供借鉴。

第三,提供必要时空支持。从时间上看,协同教学需要职业院校教务管理人员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师能有共同研讨的时间,又可以保证同一教学小组教师能有共同授课的时间。合理的教学时间安排对企业兼职教师尤为重要,因为教学并非他们的本职工作,不合理的教学时间安排会额外增加他们的工作量,降低其参与协同教学的积极性。为优化教学时间安排,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务管理人员需在学期开始前预先为同一教学小组教师安排共同有课和共同空堂的时段,以方便教师开展交流以及灵活地选择协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教务管理人员还需加强与企业兼职教师的沟通并在安排教学时间时进行适当照顾,以方便其参与教学工作。从空间上看,由于实施协同教学时,教学计划的拟定、学生学情的确证及教学后的研讨与改进等,都需要教学团队的讨论才能达成共识,因而为教师们提供一个适合讨论的公共空间十分必要。职业院校既可以允许教师在无人上课的教室进行研讨,从而提高空置教室的使用率;也可设置专门的小型公共讨论室供教师使用。除了为教师提供研讨空间外,职业院校还需优化学校的教学空间。因为在实施协同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座位与班级,可因教学需求而弹性调整。所以,职业院校既需要合理规划大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学习的场所,也需要对相应的教室进行空间改造。

二、深化校企合作,汇聚企业培养力量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基本的办学规律,它要求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旨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一、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的合一。职业院校开展协同教学源于校企合作的要求,其开展成效也由校企双方的培养力量所决定。因此,为保证协同教学的开展效果,职业院校需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各种措施汇聚企业的培养力量。

首先,校企共谋资源互惠。职业院校开展协同教学不仅需要企业派出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参与到学校教学工作中,而且需要企业教师投入相当多的精力用于教学工作及教师间的交流与研讨。因此,获得企业对参与职业院校教学工作人员的支持十分重要,而这需要以校企间的深度合作为基础。但企业对与职业院校合作的动力普遍不足。其原因在于,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及所承担的风险与成本并不对等,部分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职业院校应该意识到,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双方的共同利益,没有利益的驱动,合作不可能深入,更不可能长久。因此,要深化校企双方的合作,就必须以资源互惠为基础,确保双方在合作中所得利益相当。在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升级、产品研发和员工培训等工作,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企业则需要为职业院校提供实践环境、实习岗位等资源,并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等方面与职业院校教师共同研讨与改进。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校企双方还可创造共同的利益点,如:校企共引、共培、共用技术大师和高级人才;共建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共同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与技术服务等。

其次,校企共建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协同教学仰仗于教师间智慧的融合再生,其团队成员的知识与技能需具有多元性与互补性,因此,“由知识与技能互补的专兼职教师和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组成”的结构化教师教学队伍成为职业院校开展协同教学的必要条件。团队成员的来源结构决定了校企双方需汇聚力量,共同建设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团队。一是校企共同选聘。职业院校要严把入口关,对专任教师及企业教师的各项选聘要求分别进行规定,并且在专任教师的选聘方面,职业院校需占据主导权;企业则需根据职业院校对兼职教师的要求,对有意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或技能水平出众的企业员工进行综合考评,并根据考评结果积极向职业院校推荐人选。在团队成员的确认上,校企双方需根据专兼职教师的年龄、学历、知识与技能结构、专业背景、性格等共同进行商议,并确定最终人选。二是校企共同培养。校企双方可共建培训基地,供企业员工与校企教师共同使用,并以培训基地为依托,定期举办专业技能或教学技能大赛。除此之外,企业需为专职教师进企实践提供便利,方便其实践技能与工作诀窍知识的积累;而学校则需定期为企业兼职教师组织与教学理论或教学技能相关的讲座,以提高其教学能力。三是校企共同考评。校企双方共同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分类考评,其中,考评应以成长性为原则,重点关注两类教师知识与技能的不足之处,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校企共同考评一方面能够保证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展协同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能够保证考评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考评能够完善教师知识与技能的结构,从而使其专业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最后,校企共建虚拟仿真实训室。VR、AR及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发展为校企教师共同开展跨空间协同教学提供了载体,而该载体便是虚拟仿真实训室。基于校企共建的虚拟仿真实训室能够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将企业的整个车间、工厂进行在线数字模拟仿真,并通过传感器及工业互联网将其数据及感知信息传输到实训室中,在此基础上,实训室通过VR及AR,将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生动、立体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观察企业生产的完整流程及工作机器的外在构造与运行状态,并通过实训室的操作平台进行“亲身”生产,这既有利于“实现对学习内容和认知对象的多模态感知与交互,从而提高学习环境的沉浸感并促进知识的深度学习和迁移”,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实际工作能力。依托校企共建的虚拟仿真实训室,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开展教学设计,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学习,共同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在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校企双方要基于企业实际生产的全过程,共同开发符合智能生产的实践教学项目,建设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校企双方要加强虚拟仿真实训室的管理,依靠远程监控、物联网、智慧管理平台等技术,实现教学与管理的双向赋能。

三、迈向人机协同教学,助推“技术+教师”协同并进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使得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呈现出模拟甚至取代教师工作的发展趋势。在智能化时代的教学活动中,伴随着人工智能成为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伙伴,人机协同教学也随之将成为教师的主要工作方式。人机协同教学并非人与机器的简单交互,而是人工智能作为实践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双方通过“内在智能的有机耦合与外在教学的协同交互”,确保双方角色功能最优化发挥,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高效化、个性化与精准化,并最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其中,人工智能在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完成依赖计算能力的任务、生动化展示与交互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对学习者进行精准“画像”,把握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并根据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学习风格和学习态度等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供教师选择或参考,其主要承担知识性教学的任务;教师在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考、情感交流等方面有着人工智能难以比拟的优势,能够根据自身的理性自觉对教学过程进行再设计、再创造,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加之,人工智能在资料准备、课堂测验、作业批改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让教师能够专心投入到对学习者的督促、激励与陪伴中,其在人机协同教学中主要担负育人的职责。二者各施所长、优势互补,共同承担着培养智能化时代所需人才的重任。迈向人机协同教学是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教学的趋势,为更好地发挥人机协同教学的优势,职业院校需从加快智能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教师智能教育素养两方面入手,助推“技术+教师”协同并进。

人机协同教学本质上是智能技术赋能传统教学活动,因此,职业院校为实现大规模的人机协同教学,需加快智能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便为人机协同教学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一是加快校园5G网络建设。5G移动通信技术(以下简称5G)以其高速率、低时延、低功耗、大规模连接等特点,增强了移动宽带的使用体验,为人机协同教学提供了基础条件。为此,职业院校需加快推进5G网络应用,构建安全、泛在的“校园信息高速公路”。二是完善职业院校大数据系统。人机协同教学的基础在于大数据系统对教与学全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进行记录、存储、分析及可视化表征,因此,职业院校必须重视其大数据系统的建设。具体而言,职业院校需建设包括职业人才需求、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案、学生表现等各方面的大数据系统,注重对教育全过程数据的收集,在防止数据孤岛现象出现的同时,也为系统进行数据分析提供更多支持。三是构建综合化、专业化的教学资源库。人机协同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在精准分析学生学情基础上,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若没有庞大的教学资源库,人工智能的优势便无法充分发挥。此外,职业院校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及智能化时代对复合知识的要求也都需要教学资源库作为支撑。职业院校要“依托‘智慧职教’‘职教云’等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结合学校专业建设及发展方向”,打造综合化、特色化的教学资源库。

智能教育素养是指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所需知识、能力、态度与伦理的集合。职业院校教师须具备较高的智能教育素养才能在人机协同教学中既合理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教学效能,又正视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限度来保证其使用的伦理规范性。要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多方共建职业院校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标准体系。具体而言,职业院校需集合“政校行企”四方专家共同开发不同级别的职业院校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标准体系,以应对职业教育各专业对智能技术应用的不同要求,如:与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教师应遵循最高级别的标准;与服务业相关的教师可遵循一般级别的标准。除此之外,各方专家还需对不同级别标准的指标构成、指标权重及评估方式等分别进行标准化的描述。二是需依托教育部门、智能教育研究团队、人工智能企业等多方支持,共同开发能够提供多样化、精准化智能教育素养培训资源的智能化平台。该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根据职业院校不同教师的专业背景、职业经历与学习诉求等进行分析,进而为教师推送多样化、模块化的学习内容以供其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除此之外,该平台还可对教师日常教学过程数据、学习数据进行自动化采集与智能分析,以此根据教师智能教学实践及学习情况提供更加精准化的培训资源。三是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自身,人工智能对教师角色的重构终究需要回归到教师自身的体悟和改变。职业院校教师应具有主动学习的理念,主动关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尤其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应用,主动学习智能化时代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智能技术的使用路径。

来源:职教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