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刷爆热搜!这4个关键词,无论如何都要讲给孩子

12月9日15:40,

“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

时隔8年之后,

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


“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在中国空间站,

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

太空科普课。



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圆满结束!


天宫课堂刷爆网络!

除了太空授课知识点,

还有三名航天员为国出征的故事,

其中,

有这四个关键词要讲给孩子......



1.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种探索动机,
进取动力,
是一种向未知和未来世界
挑战的精神。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
“我毕生的追求,
就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也就是兴趣。”

宇宙浩瀚无垠,
总让人充满好奇。
学生们对太空和神舟,
产生了许多疑问:
“王亚平阿姨,你们在空间站里空气怎么样?”
“如果他们在太空上吹蜡烛,火苗会不会都飘到衣服上?
“在失重环境下,人会不会睡不着?”
“星星还会一闪一闪眨眼睛吗?”
......


“天宫课堂”的天地间互动
对青少年培养崇尚科学,
探索太空奥秘的兴趣
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013年6月,
在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期间,
王亚平在“天宫一号”
曾为6000多万中小学生
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

当时演示的奇妙物理现象
在无数孩子的心底
播下了一颗
有关“星辰大海”的种子

王亚平在采访中说,
“有很多孩子因此喜欢上了航天,
也有孩子因此报考了航天专业,
甚至有的孩子现在已经成为我的同事,
这也是让我非常骄傲和自豪的地方。”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赋,
要让孩子们保持好奇
和探索的精神!

我们要鼓励孩子
养成爱观察、爱提问题、
爱研究问题的习惯。
更要珍视孩子的提问,
启发他们积极思考,
自己找到答案。
另外,
不要把孩子禁困在室内,
要鼓励他们到大自然中去,
去发现新鲜事物。

请告诉孩子,
要更加勇敢地面对未知,
无畏的去探索科学、
探索世界。


2.理想


其实,
在许许多多航天人的童年里 ,
都有一个“航天梦”,
可能是摘颗星星一起玩耍,
可能是去月亮上面看看,
还可能是寻找外星人……

于王亚平而言,
漫步太空
曾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小时候的她更愿意相信
自己能成为一名老师或运动员。

直到2003年,
神舟五号一跃而起,
杨利伟成为浩瀚宇宙中的
第一位中国访客。
彼时的王亚平是一名飞行员,
火箭发射当日,
她与战友的目光都聚集在电视屏幕上。

“点火!起飞!”
火箭喷出炫目的烈焰,
划破长空,
一个遨游九天的梦想
在王亚平心里种下。


景海鹏曾说,
如果没有梦想,
灵魂就会失重。
 一个梦想实现了,
必须有下一个梦想,
否则人就会垮掉。
就像人在太空,
身体会失重。

从“神七”飞天回来,
我就有了“神九”飞天的梦想,
“神九”回来之后,
因为“神十”隔得太近,
我就把梦想的目标定在“神十一”。
始终有梦,
让我脚踏实地。


我们的教育,

要让孩子敢于做梦,

帮助孩子勇于追梦,

我们要告诉孩子世界上有许多可能性,
并且要一步步获得
所需要的工具和知识。

即使遇到挫折
也要有重新站起来的气势,
为梦想吃苦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3.毅力


“航天员选拔就像是沙里淘金,
千挑万选;
而航天员训练则是千锤百炼,
百炼成钢。”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
国家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
黄伟芬曾这样形容。


所谓的一飞冲天、

鲜花簇拥、

万人欢呼,

在航天员的职业生涯中,

是那么微不足道。


从2010年5月加入航天员大队,

到执行“神十”任务,

1800多个日子,

王亚平没有一天休息日,

没有任何娱乐,

没在十二点前关掉书桌上的台灯。

为了模拟太空失重环境下,

她穿着重达400斤的训练服,

在水下做出舱训练,

一次就是六七个小时。

具体有多累呢?
每次训练结束,
王亚平的体重,
就会掉2斤到4斤。
吃饭时,
手抖得连碗都端不稳,
连夹菜都做不到,
就像一个重症肌无力患者。

其实,
在加入中国航天员大队之前
三位航天员都是有过1000多小时
驾机经验的优秀飞行员

为练就过硬的飞天本领
航天员要进行八大类、
上百个课目的学习训练


超重耐力训练
是大部分航天员最深刻的记忆
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中
常人只能承受3至4倍重力加速度
而航天员要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

进行这项训练时
航天员的脸部肌肉
会因为强大的牵扯力而严重变形
眼泪不自觉地往外流
同时感到呼吸困难

此外,
航天员还会出现脑部缺血
而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必须完成各种技术动作

每次进行这项训练时
航天员的手边都有一个红色按钮
训练过程中,觉得自己挺不下去了
按下就可以停止训练

然而,
自中国航天员大队1998年成立以来
20多年过去了
没有一个航天员按下过这个按钮
为了心中的飞天梦
所有受训航天员都选择坚持。

聂海胜说:
“所以为什么老说坚持、坚持
就是要有毅力去坚持这些(训练)”

王亚平说
“这个按钮虽然握在我们手里
但在我们心里,它是不存在的”

梦想的种子要想萌芽开花,
离不开汗水的浇灌。
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
人生如攀登,
每登上一阶,
风景更美,
可每攀登一阶,
就要付出更多的艰辛。

要有毅力坚持到底,
收获最美的风景。



4.团结


13年前,
在执行神七出舱任务时,
航天员们曾遭遇险情。

翟志刚将要迈出舱门
就在这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时刻
刘伯明的耳机中突然响起了
轨道舱火灾的报警声
他知道,一旦有火花
轨道舱很有可能发生爆炸

“我们神七这次任务是什么
就是出舱
那我们把出舱任务完成了
就代表我们这次任务顺利地结束了
那么至于我们回不回的去
我跟(志刚)说
其实个人的生死
与国家和民族大义相比轻如鸿毛”


刘伯明临时改变了操作步骤
让翟志刚走出舱门后
率先挥舞国旗
自己则返回轨道舱排除火灾隐患

刘伯明说:
“我如果发现有着火的趋势
可能当时就得求着(景海鹏)
我说你要把我和志刚所在的轨道舱
要把它分离出去”


景海鹏说“那个时候含着眼泪
我说不可以,我也不会这么做
如果说把你们俩留在天上
我一个人回去了
我怎么面对大家
绝对不可能
我很严肃地说
战友就是战时的生死与共
平时的亲密无间”

经过排查,轨道舱的火警为误报
出舱任务完成后
刘伯明、景海鹏和
翟志刚三人
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载人航天是“千人一心,
万人一箭”的事业。
航天员平安归来,
同时也离不开无数在背后默默
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的航天人。
请让孩子认识到团结的力量,
我们的身后,
始终有强大的祖国。

中国的航天人,几乎是从0起步,一点一点探索,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钱,办成了很多国家都不敢想的大事。

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

1970年,中国用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

1975年,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实现了人造卫星“收放自如”。

1999年,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飞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7年,“嫦娥一号”来到月球。

2008年,“神舟七号”带三名航天员飞天,翟志刚顺利完成首次出舱活动。
…...
2021年6月,三名航天员来到了我们中国的空间站——天宫。

2021年10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

这一步步“天路”,背后都是一代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

这一路,成千上万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拼命狂奔,跌倒过,伤痛过,纠结过,狂喜过。多不容易,才铸成了今天的成就。

请把这些故事讲给孩子,
让航天精神
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明灯。


致敬伟大的航天员,
致敬每一位中国航天人!

内容综合自|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