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掌握班级、学生的情况
班主任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掌握班级和学生的详细情况。获取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交流、沟通、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也是找到问题解决办法的起点。当我们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后,很多管理上的困难会迎刃而解。
02制订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就是对一个学期班级工作的规划,是班主任的工作指南和目标。按照计划努力去完成,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必然就会提高得快。
03确定工作重点
班主任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要学会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每周、每月有重点地开展工作,既可让学生提高重视程度,又可让自己轻装上阵,减轻管理难度。有了工作重点,就有了主心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不移地锁定目标,不为其他杂事干扰,一抓就抓到底。
04分类整理、保存班级管理相关资料
很多老师做了多年班主任,却没有留下什么资料。有些资料只是对自己工作和学生成长的记录,没有留下固然可惜,但这不至于产生不良后果,而有些重要资料则关系到班主任的重大权益甚至是个人安全,是必须保存下来的。所以,班主任必须养成分类保存资料的工作习惯,其作用有:①可以随时调取班级和学生的各种信息,作为教育、谈话、沟通的材料;②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③为自己的工作经历留记录;④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变故留下凭证。一届学生带完,就能积累相当多的资料,在以后带班时,都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善于分类收集、积累教育素材和资源的老师,本身就是有科学态度和科研素养的老师,他的进步、提升会很快。
05分类处理班级事务
班主任要学会对各项工作进行分类,因为只有分类才能分流。进行科学的分类,是优秀班主任的重要习惯之一,也是一种高效率的工作方法。
以下介绍四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1)按“由谁做”分
面对一项工作,班主任首先想到的应该不是“我该怎么做”,而是“可以由谁来
做”。这种转变是有战略意义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按这种思路,班级工作可以分成三类:①班主任必须亲自做的;②班主任能做、学生也能做的;③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做的。
(2)必须处理的事务
班主任必须处理的事务可以分成两类:①常规事务;②偶发事件。
(3)按内容分
按内容分,班级事务可以分成学习类、劳动类、体育类、宣传类、文娱类、生活类……这些事务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交由各个班委会成员处理。
(4)按轻重缓急分
根据解决的时间和难度差异,班级事务可以划分成很多不同的类型。例如:①主要的和次要的;②立即要解决的和可以以后解决的;③马上能解决的和暂时无法解决的(存档、创造条件、等机会);④可以一次性解决的和需要反复做工作的;⑤非解决不可的和可以暂时忽略的;等等。
06从个案中找规律,用规律指导个案处理
一些班主任只会埋头做事,不去思考,特别是不善于发现、总结班级中出现的问题的规律性,导致问题反复出现,今天花了很多精力处理了一个问题,明天又会冒出另一个问题,又要去处理。日复一日,班主任就陷入了低效、重复劳动的“苦海”,职业倦怠感不请自到。这样的班主任就不是“职业的班主任”,因为他只会一件事一件事地做,而不是一类事一类事地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他看上去也是在天天做事,其实大多是低效劳动。
07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在班主任工作总量不可能减少的前提下,养成若干良好的工作习惯会帮助你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节约时间。
08经常和学生谈话
谈话是班主任做学生工作的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师生交谈的重要性和作用可能远远超出你的想象。霍桑效应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每个人都有被关注的需求。“当我被关注时,我的表现将更加优异。”“霍桑效应”在班级中同样存在。
09设计活动程序和任务清单
组织班级活动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之一。这些活动有的是班级自己组织的,有的是学校统一布置的。在这些活动中,特别是在学校层面的大型活动中(如大扫除、运动会、社会实践、春秋游等),班主任是否会感到焦虑(担心学生的安全或纪律)?组织过程中是否手忙脚乱?指挥学生时是否喊破了嗓子却收效甚微?
不必担心,只要多动脑筋,事先规划,掌握必要的技术,你一定可以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这里重点介绍班主任在组织活动中必须掌握的两项技术:一是设计活动程序,二是列任务清单。前者从时间和流程上做具体安排,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后者则按照活动的内容确定相关的责任人,让什么人做什么事。 编制活动程序和任务清单仅仅是组织活动的开始,班主任切不可以为任务已经布置到位了就可以高枕无忧。在活动全程中,班主任都必须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及时提醒、控制、协调,直至活动结束。程序和任务清单是活动组织井然有序、忙而不乱的基础。
10工作中注意打“时间差”
班主任要学会把握关键的时间点。大家(当然包括学生)注意力都很集中时,往往不会出事。而在大家都放松的时候,管理就会出现真空状态,这时学生最容易出问题。
班主任要提高警惕,填补管理真空。要学会打时间差,学生容易出事的时间点一般都在大家注意力放松的时候。关注点越是集中,越会在其他地方留下盲区。
11多表扬少批评,多指导少指责
这是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策略,却蕴含着很高的教育智慧。班主任见到学生不好的行为,第一反应通常是批评。学生会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以至于“批评人”成为班主任的职业病。但事实上,一味批评或指责根本无益于学生改正错误。正确的方法是指出他的问题,把如何做教给他,也可以自己或让做得好的学生做示范。实践证明,指导比指责有用得多。对学生的指导,应该是越具体、越详细越好,泛泛说教或者指责毫无意义。
12善于用规则管理班级和教育学生
班级管理不是凭班主任简单的投入就能行的。不少班主任很敬业,对学生也很有耐心,教育效果却并不理想。这样的班主任往往仅仅是靠说教,不善于利用制度管理班级。规则意识淡漠的学生会随意违纪,行为不受约束,毫无敬畏之心。面对学生大量轻微违纪束手无策的班主任应该学会运用规则,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坚决说不。
制度严明的班级,班风健康,正义的气场强大,学生的违纪行为会得到遏制。与行为规范相配套的,是一系列奖惩方案,它们能让学生明确在集体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得到鼓励、什么样的行为将受到谴责。
13运用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虽然制度有一定的强制性,可以规定学生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但主动要求和被动服从地做事,其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心甘情愿地为集体做贡献、尽义务?在种种策略中,“评价”可能是最有效的。
单一的评价机制只能让班级里一小部分学生受益,而多元的评价机制则可以让班级中的各种学生都得到发展。评价的触角必须延伸到班级每一个层面的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要随着班级的发展逐渐完善,直至形成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体系。这个体系涉及班级生活和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评价体系建立起来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学生和班级当下的情况及时修改、调整和更新。
选自公众号:中职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