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强起来”

-2023两会工作汇报-

聚焦两会热点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3月5日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于3月4日在京召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


当前,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更好地增强适应性、吸引力,让职业教育“强起来”“香起来”?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杨德芹代表:

应加快对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

全国人大代表、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杨德芹在工作实践和调研中发现,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多部门协同推进不畅等现象依然存在。在部分地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推进中,仍存在“校热企冷”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职业教育主体对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有关举措未落实到位。”杨德芹说。


杨德芹建议,应加快对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督促各层级切实依法、依规履行职责,推动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落实、落细。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提出了许多新举措,相关部门应研究出台实施细则,使其更具有操作性。二是推动地方制定或修订职业教育实施条例。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地方为主”,应制定地方性职业教育实施条例,以利于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如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落实校企合作中企业金融、财政、土地等支持政策。三是应开展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执法监督,特别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产教融合等关键领域的监督工作。


马丹代表:

加快完善“职教高考”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旅游学校教师马丹已在职业教育领域深耕20多年。“不少学生、家长对选择中职学校有所顾虑。其中,升学、就业是影响初高中阶段学生及家长选择教育类型的两大因素。”马丹说。


马丹建议,以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为依据,统一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设置,指导中职学生升学报考、求职就业,更好地拓宽中职学生的成长成才空间。同时加快完善“职教高考”制度,畅通职业教育升学深造渠道,通过扩大职业本科、应用型本科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计划,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升学方面享有更多的机会。


“中职学校也要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马丹表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等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通用技能,办“有用”的职业教育。相关部门应在各学段开展劳模精神及工匠精神教育,开设职业认知课程,推动中职学校与中小学校联合开展职业启蒙、职业体验、劳动教育等,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业教育学校与专业。



杨登辉代表:

为产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技工教育、技能人才——杨登辉代表将此作为自己持续调研的内容。


“我希望技工教育成为更高质量的教育,让学生通过技工教育获得更多职业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杨登辉曾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并夺得金牌,留校任教后他充分认识到技工教育是服务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


今年两会,杨登辉带来建议:加大对技工教育的支持与投入,为产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刘林委员:

修通职普融通“断头路”,打破学生持续发展“天花板”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有利制度环境和社会市场环境,取得历史性进展,然而很多职业院校仍面临招不到优秀生源等现实困境。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认为,关键在于职业教育自身要破除落后观念主动进行改革,以全面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为重点,构建面向未来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针对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主要短板,刘林建议从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创新。


一是重建初等职业教育,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地基”夯实。应从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对目标、大纲、教材等关键环节统筹考虑,从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动手能力、工匠精神,为未来职业选择、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从娃娃抓起,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职业教育的良好形象。


二是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把职普融通的“断头路”修通。重新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从办学定位着手进行全面改革,由以就业为目标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成为宽口径、对应高校专业大类设置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以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服务为主,同时做好“四个强化”,即强化文化知识培养、强化科学素养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养成、强化工匠精神塑造,为培养新时代高水平职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拓展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格局,把限制学生持续发展的“天花板”打破。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积极满足产业升级对高层次职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应加快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同时适时开展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郑亚莉委员:

让职教生实现更高质量充分就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需要得到更好的条件让职教生实现更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说。


郑亚莉建议,一是供需端紧密对接,培育高素养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要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紧缺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一定比例的订单式定向培养。健全多元办学格局,鼓励上市公司、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对于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贡献度进行一定的税收、补贴等激励,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完善1+X证书机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再教育匹配产业升级需要。


二是政策端强化激励,深化政策性要素配置,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从制度供给和政策激励给予高技能人才一定倾斜,以政策杠杆引领高质量就业。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在求职、晋升、深造等方面破除唯学历用人导向,收入分配重视技能人才的岗位贡献,不把学历作为晋升职务、职称的硬性条件,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完善的发展通道。


三是技术端增强保障,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全域就业数字化服务平台搭建,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做好供需数据智能匹配,发展分类服务,提高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就业服务和指导的准确性,政府相关部门要基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特点,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吸纳高职学生的就业机制,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此外,郑亚莉还表示,要破除“重普轻职”的传统观念,突出工匠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同等重要性,进一步丰富和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要义,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表彰奖励一批技能大师和大国工匠,树立一批技能成才的典型人物,积极宣传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典型事迹,不断强化“个人崇尚技能、企业重用技能、社会尊重技能”的社会导向,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


来源:四川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