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调研北京邮电大学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用更严格的制度、更扎实的举措、更有效的执行,做好隐患排查,压实主体责任,切实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校园安全问题,关乎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宁,关乎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校园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就是血和泪的教训,是一个家庭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确保师生生命健康、校园安全,是教育系统的头等大事,必须将其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落实。
祸患常积于忽微,麻痹大意是最大的安全隐患。“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是把风险控制在未萌状态最有力的“武器”。“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航空领域著名的海恩法则提醒我们,事故的发生必然是以往的不安全行为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同时,在实际操作层面,再完备的技术和规章都无法取代人的素质和责任心。
岁末年初,诸事交杂,人在思想上容易麻痹大意、放松警惕,造成事故多发。寒假已至,虽然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已放假回家,但仍有一些师生留校,校园安全的弦仍要时刻绷紧。“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心中长存忧患意识,持续改进学校安全工作,既勇当“吹哨人”,又能做“拆弹者”;体现在不存侥幸心理,谨防“平流无石处”的假象,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标准要求查漏补缺;还体现在日日慎终如始,时刻保持风险意识,确保安全问题不留死角。消防安全、实验室安全、校舍安全、食品安全……校园安全涉及的点多、面广,重点领域不妨多想一层,细节问题多看一眼,以如履薄冰的谨慎强化风险研判,这样能有效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不仅取决于校园安全责任人自身的素质,还依赖于更严格的制度、更扎实的举措。正确的流程方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现实中的安全事故一次又一次敲响警钟:制度举措的“锁”一旦缺失或生锈,极有可能带来惨痛的教训。比如,安全责任有没有落实到人,各项管理制度能不能实现对安全问题的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管控,人防、物防和技防手段有没有动态升级,值班制度有没有真正发挥应对和处理突发情况的作用等。这些都需要持续的反思和完善,从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中汲取教训、对照自省、举一反三,切忌浮于潦草、事不关己的消极心态。
制度举措的不断完善需要责任感,更离不开专业的指导和支持。需要承认的一点是,一些学校发生安全问题,不能仅仅归咎于人的责任感缺失。追责处罚固然重要,但还需想方设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仔细剖析冰山之下隐藏的那部分。事实上,不少安全责任人因为存在知识盲点,应变能力不足,难以发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或者因应急处突的方法不对,从而造成安全问题的扩大化。对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责无旁贷。例如,有的地区成立了校园安全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针对校园安全问题的不同类型设立不同专委会,开展研究、咨询、培训、评估、指导及引领服务等工作,发挥智囊和参谋作用。这有利于帮助学校及时扫清盲点、弥补漏洞,逐步升级校园安全防线。
三分部署七分落实,制度举措定得再好,缺乏有效的执行都是空谈。落实到位首先要扫清思想上的障碍,通过狠抓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相关责任人和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让校园里的每个人都自觉成为安全的责任人。其次是突出结果导向,推动安全防控工作体系中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高效运转,形成工作闭环。具体来说,要切实用好隐患排查这个“扫雷器”、监督检查这盏“探照灯”、考核评价这根“指挥棒”,牢牢牵住责任落实这个“牛鼻子”,真督查、严问责,传导压力,压实责任。
心中有牵挂,脚下才有行动。校园安全问题来不得半点儿马虎大意,所有的校园安全工作者都应形成一个共识:要像爱护我们自己的小家一样,用心用力排除安全隐患;像牵挂我们自己的亲人一样,守护师生的生命安全,让校园成为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