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的福音:明年职业本科招生规模要达到近54万人,是前年招生规模的7倍之多”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满足国家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高质量就业的迫切需求。文章旨在阐明职业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探讨了职业本科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主体在人才培养定位、培养规模、质量保障体系以及社会认可度等方面面临的挑战。通过明确培养定位、深化校企合作、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和构建多元质量保障体系等相应的策略优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职业本科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进入工业4.0时代,各类高新技术行业亟需职业本科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产业新旧动能的转换。据教育部统计,2021年职业本科院校专业设置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人才实际需求,较原有试点专业调整幅度达260%;2022年我国32所职业本科院校招生人数为7.63万人,比上年增长84.39%。由此可见,职业本科教育近年来发展迅猛,对填补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口起着重要作用。

一、职业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职业本科教育所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集高水平技术技能与高层次专业理论知识于一身、能具体实现工作方案或完整完成一系列操作的高水准复合型人才。对于职业本科院校而言,需要根据明确的产业就业导向,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途径,使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精益求精的工作习惯、大国工匠的精神品质等。[1]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支撑。职业本科通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可以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这对于实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顺应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促进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职业教育自身高质量发展

职业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把握时代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根据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各种要求,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与有机衔接,优化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要积极贯彻落实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大职业教育观,在顺应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推动职业教育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水平、复合型的教育特色,提高职业本科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其关键在于要明确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定位上的区别。职业本科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是面向特定职业岗位的工程型人才,即在技术知识和实操技能等方面优于基础性技术技能人才,在高端型和复合型等方面区别于专门化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本科所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面向高端产业链的职业人才,完善了原本由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来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巩固了职业教育应有的类型地位,推动构建职业教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促进职业教育扎实迈向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 改革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适应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发展需求

职业本科作为培养面向高端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岗位需求的高等教育类型,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能更加灵活地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实际需求,以帮助学生在课程中获得能够满足岗位要求的技能和知识,从而增加他们在职场中发展的机会,提高自身竞争力。当前我国高端产业链发展迅速,众多产业在智能化、数字化背景下对劳动力市场中的人才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本科通过改革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较好地匹配新时代下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对于职业本科院校而言,开设与当地产业相关性较强的专业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进程。我国现有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省域产业特征,地市或县域产业发展存在集中、单一的特征,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在区域层面上进行深度产教融合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对于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更要统筹利用高水平高层次的各类企业资源,建设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提高校企双方合作育人水平,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教育,要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双元”育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当前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各类高新技术产业迅速转型,因而要考虑职业教育的改革先行于社会发展。加快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本科教育是大势所趋。

3. 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促进实现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

职业本科通过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可以不断提高自身教育质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革新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这对于改善社会大众“重普轻职”的传统观念、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加快建设技能型社会有深刻意义。
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难”与“技工荒”并存。近年来技工求人倍率稳定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稳定在2以上。[2]这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职业本科顺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可以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来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进而助力技能型社会的战略转型。
我国学历社会已初步形成规模,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社会教育体系的主导理念正逐步转向建设技能型社会。技能型社会是全面提升国家科技水平、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职业教育对于建设技能型社会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两种类型教育,这体现了国家从法律层面坚持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决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设立不仅能够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还能为实现技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职业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数据显示,2022年度高职(专科)招生人数为 538.98万人,其中职业本科为7.63万人,仅占1.42%。《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这意味着到2025年职业本科招生比例至少要提高8.5个百分点,按现有高职(专科)招生规模测算,至2025年职业本科招生规模要达到近54万人,是现有招生规模的7倍之多。
同时,新一轮的全球科技革命步伐加快,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产业转型阶段,国际经济领域竞争激烈,导致国内对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职业本科肩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艰巨使命。
从现实角度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培养定位不够明确、人才培养规模与行业需求差距较大、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社会认可度不高等方面存在与新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1. 培养定位尚未明确

从职业院校内部来看,由于当前我国尚未明确规定职业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所以很多职业本科院校仍沿用原有办学模式,传统的办学底色难以完全褪去,人才培养定位尚处于摸索阶段。在我国现有的32所职业本科院校中,有22所是由高职院校直接升格而来的,9所是由高职院校和独立院校合并专设的,1所是由独立学院转设而来的。从2019年首批建设的职业本科院校诞生至今不到4年时间,职业本科教育尚处于试点阶段。多数职业本科院校受原有办学惯性影响较大,不能及时摆脱原有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此外,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在办学定位上均属于本科层次,二者存在一定相似性但又有区别。职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容易与普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混淆,在人才定位上难以体现职业本科特有的人才培养属性。
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缺乏顶层设计,尚未明确规定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同时,当前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还没有建立相应的、专业权威的监督保障体系来支持其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国家建设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职业本科院校需要突破传统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维定势。

2. 培养规模与行业需求差距较大

从人才培养规模上看,至2021年我国技能型人才仅占全国9亿劳动者人数的26%,与发达国家40-50%的占比差距较大。其中,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包括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数量近6000万人,占比仅为6%,[3]远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另外,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 划指南》中的统计,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人,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而这些人才缺口主要面向高端产业链,对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层次要求较高。尤其是近年来高端产业链发展迅速,众多产业在智能化、数字化背景下对劳动力市场中的人才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到“十四五”时期末,我国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 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5%。而当前我国职业本科2022年招生人数仅为7.63万人,作为起着培养高技能人才基础性作用的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职业本科必须扩大招生规模,并根据行业需求壮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否则难以满足产业经济升级和国家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 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

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院校主要包括转型、升格和转设院校,然而这一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主要原因在于职业本科院校办学模式较为落后、办学基础较弱、办学主体单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
尽管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许多职业本科院校仍存在资源和条件匮乏的问题,大部分院校的硬件设施如校舍设施、实训基地、实验仪器等都存在投入不足的情况,这严重地制约了职业本科教育的稳步发展。另外,职业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也是一个亟待提升的软实力问题。职业本科教育一般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备较强的基础理论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还必须聚焦于实际工作不断优化与革新专业技能,尤其对双师型教师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保证落实职业本科教育的提质增效。
最后,目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社会、企业、学校等多方对于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当前职业本科教育实际服务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项目成果较少,其培养的人才尚未实现学习成果与企业利益、社会贡献三者的有机衔接和转换,导致政、社、企、校等多方未能共同搭建起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4. 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

根据2021年4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社会认可度、人才培养质量和地方政府重视程度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三大困难,其中社会认可度排名第一。职业教育在大众的传统观念中是面向一般性就业为主的教育类型,而我国社会大众长期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往往把职业教育看作是由于“成绩不佳”的被迫选择,“职业”二字使得职业本科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价值深受遮蔽,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降低了职业本科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大众对职业本科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原因之一是社会媒体宣传不够。《报告》显示,中职学生、高职学生和家长通过“社会媒体”途径了解职业院校的比例分别仅占20.52%、23.73%和11.93%,与“他人推荐”和“学校平台宣传”等途径相比占比最低。社会媒体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缺乏深刻了解,尤其是对作为新兴事物诞生的职业本科感到陌生就更不足为奇了。据此,职业本科教育迫切需要通过各类社会媒体的大力宣传,提高社会认可度。
职业本科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还直观反映在招生方面。有学者对2021年本科招生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21所民办职业本科院校中仅有6所一次性招满,占比不到30%。[4]并且通过查阅各个职业本科院校官网的招生数据发现,其招生分数线普遍低于普通本科。这表明职业本科院校整体处于本科招生选择的末端,地位明显低于普通本科,特别是公办本科,因此职业本科的社会认可度亟待提高。在社会层面,受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及筛选假设理论的影响,职业本科教育难以破除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知识传授和知识接收为主的人才培养桎梏。在此背景下,导致大众对职业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普遍较低。

三、职业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职业本科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重任。职业本科教育要紧密结合“三教”“三融”,打通职业本科人才的上升发展之路,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 明确职业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

明确职业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应当注意区分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在培养目标上,职业本科培养的是职业型技术技能人才。要注重促进个人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方向相结合,促进学生将职业理念与人生理想紧密结合;其次,在培养层次上,职业本科要对应高层次的产业需求来设置相应的专业标准,并且其培养方案要更加注重兼顾技术与技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再次,在培养方向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职业本科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人才的培养要从传统学习方式向数字化学习方式转变,需要综合掌握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的技术技能知识。随着工业生产走向高技能阶段,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智力技能要求较高,综合素质能力中的操作技能占比下降,职业本科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将信息技术等科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生产制造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职业本科不是应用型本科的“翻版”,也不是高职专科的“加长版”,这意味着职业本科院校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转向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兼顾掌握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科学的技术技能理论。
此外,国家和相关教育部门需要出台相应政策,明确职业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国家顶层设计作为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手段,可以有效确保职业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力资源的高质量稳定供给。应鼓励职业本科院校注重发掘学生潜能,鼓励其掌握多种知识与技能,以构建层次分明、衔接紧密的职业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职业本科院校需要充分发挥其职业性和高等性相统一的特点,进一步明确职业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才能更好满足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巨大社会需求。

2. 深化职业本科院校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

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依托行业企业的力量,壮大职业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才需求,促进实现校企双方合作育人的互利共赢局面。首先,职业本科院校要与迫切需要实现产业升级的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尤其对于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岗位以及适合长学制培养的先进制造业岗位进一步加强产学结合。要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落实教学范式实施成效,优化教育生态环境,扩大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模。其次,要促进职业本科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满足行业实际需求,可以通过创办产业学院、校企双方投入等方式,搭建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的“双元”环境,以搭建平台化、提供项目化、促进生态化的方式加快产业技术开发、项目难题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着力提高校企合作双元育人的深度和效度。最后,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加强校企合作。东部优质职业本科院校可以与当地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将企业需求纳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教育与产业融合,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促进企业在校企合作进程中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总之,职业本科院校需要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变革需求稳妥地扩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更好地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校企合作,为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才能持续稳定地延续职业本科院校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3. 加快构建职业本科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角度出发,构建“政社企校”四位一体的多元质量保障体系,是促进职业本科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在政府政策方面,政府是职业本科院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投入者,财政的大力支持和相关教育部门的政策引导能为职业本科提供更优质的办学资源并促进其提质培优。在社会媒体方面,需要发挥正能量,呼吁大众摘掉对职业本科教育的“有色眼镜”,改善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可度较低、缺乏社会知名度等窘境,由此增强职业本科院校的办学信心,促进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企业方面,促进以市场为导向的校企合作。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紧紧围绕高端产业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的高质量人才需求,保证该类人才的优质资源在行业企业中被充分利用。在职业本科院校方面,结合“三教”“三融”的要求,与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衔接,拓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上升发展空间。在组织层面要求职业本科院校加强产教融合,共同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推动职业本科教育实现提质增效的根本目标。
通过政府、职业本科院校、社会媒体、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通力合作、协同治理,构建职业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多元质量保障体系。这一体系既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又能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4. 逐步扩大职业本科的社会影响力

提高职业本科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必须加大职业本科尤其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影响力。在社会舆论层面和行业企业层面使广大人民群众 以及业内人士意识到职业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拥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可以胜任生产研发工作和统筹管理工作的优质稀缺人才。一方面,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等的正面宣传,如学习强国、央视媒体、地方政府公众号、各地教育部门官网等渠道对职业本科教育加大宣传,拓宽社会大众对职业本科教育的了解渠道。加强社会大众对职业本科院校的优势特色、办学情况等的认知,逐步提高职业本科的社会声誉,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报考,改善生源质量,进而提升职业本科的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可以鼓励一些优质的公立高职(专科)院校升格(如2023年5月22日教育部公示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升格,设立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并吸引广大企业和投资者参与办学,完善职业本科院校硬件设施建设,增强职业本科院校在招生方面的宣传优势;最后,利用政府政策引导,出台相关普惠政策,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例如,向高技能人才提供城市落户资格、帮助解决其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等问题,通过改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福利待遇,吸引社会大众对职业本科的关注,进一步加强人们对职业本科教育的深刻了解。
通过逐步扩大职业本科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职业本科教育是面向大众的、开放式的职业生涯教育,是顺应世界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