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秋冬季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如何防治秋冬季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秋冬季节,气温逐渐降低,人们的饮食结构也有所改变,部分食源性疾病在秋冬季发生的风险增高。

了解食源性疾病的相关知识,掌握防治方法,对保障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变质甘蔗

致病因子:节菱孢霉及毒素3-硝基丙酸。

污染食物:主要是因甘蔗储存不当,被节菱孢霉污染发生霉变,产生3-硝基丙酸毒素。

症状表现:多在食用后数小时内发病,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治疗措施:立即停止食用变质甘蔗,并尽快催吐,减少毒素的吸收。消化系统症状可给予止吐、止泻、保护胃黏膜等药物治疗,神经系统症状可使用镇静、抗惊厥等药物,严重中毒患者可进行血液透析清除体内毒素。

预防措施:甘蔗在潮湿环境容易发霉,应储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禁止食用变质甘蔗。

有毒蘑菇

致病因子:

有毒蘑菇种类繁多,产生毒素有鹅膏毒素、毒蝇碱、鹿花菌素、鬼笔毒素等,有的与可食用蘑菇非常相似,容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症状表现:

1、胃肠炎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一般预后较好。

2、神经精神型出现幻觉、狂笑、手舞足蹈、意识模糊等症状,也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3、溶血型除胃肠道症状外,可出现黄疸、血尿、血红蛋白尿等溶血表现,严重者可导致肾衰竭。

4、肝脏损害型最为严重,可分为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和恢复期。患者在潜伏期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随后可能有一短暂的假愈期,之后病情迅速恶化,出现肝、肾等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昏迷、死亡。

治疗措施:

尽快催吐、洗胃、导泻,减少毒素吸收。胃肠型患者可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神经精神型患者可给予镇静、抗惊厥等药物治疗,溶血型患者需进行输血、保肝、护肾等治疗,肝肾损害型患者需进行血液透析、保肝、护肾等综合治疗。

预防措施:

不凭经验判断野生蘑菇是否可食用,不采集、食用野生蘑菇。

变绿或发芽的马铃薯


致病因子:马铃薯变绿或发芽后,会产生一种叫龙葵素的毒素,食用而引起中毒。

症状表现:主要有咽喉部瘙痒、烧灼感,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者可出现发热、头痛、呼吸困难、抽搐等。

治疗措施: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马铃薯,进行催吐、洗胃、导泻。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症状较轻者一般可自行恢复,严重者需及时就医治疗。

预防措施:烹饪加工不能完全破坏龙葵素毒性,禁止食用已变绿或发芽的马铃薯。

鲜黄花菜

致病因子:鲜黄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进入人体后被氧化成二秋水仙碱,具有毒性,食用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的鲜黄花菜而中毒。

症状表现: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咽干等。

治疗措施:催吐、洗胃、导泻,减少毒素吸收。对症治疗,如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预防措施:烹饪鲜黄花菜品应彻底煮熟,破坏秋水仙碱的结构,使其失去毒性。

未煮熟的豆角

致病因子:食用未煮熟的豆角如四季豆、扁豆等,因含有皂素和植物血凝素等而引起中毒。

症状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等,一般在食用后数小时内发病。
治疗措施:及时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对症治疗,如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预防措施:烹饪豆角菜品应彻底煮熟,高温可破坏皂素和植物血凝素结构而失去活性。


秋冬季节,我们要高度重视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注意饮食卫生、正确烹饪食物、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和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转自:南充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