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档案审核认定过程中,如果出现误填情况,是可以简单处理的,但如果是故意错填,那问题就大了。
那现在问题来了,当档案中的出生时间与实际不符时,究竟相差多少岁可以被认为是误填呢?
相差10岁?7岁?还是5岁?
多少岁才算误填? 接下来,我们来划一下区间: 如果某位干部的真实出生年份为1981年,但在其档案中填写的却是1881年(相差100年),这无疑是误填,按照常理,世上是不会有这样的“老怪物”的。 如果档案中记录为1971年或者1991年呢?即前后相差10年,这种情况也是可以认为是误填的表现。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这明显与我们每个人的常识有很大差别,正常来说,我们都是6-7岁上学,不管填大或者填小10岁,都不合常理,难道-3岁就上小学或者17岁才上小学? 明显,在10岁以上的情况,都是误填。 那如果相差5岁以下呢? 那就不好判断了。 如果真遇到这种情况呢? 必须综合研判。 可以结合个人的教育经历(如中小学入学时间)、入团或者入党时间以及家庭成员的相关信息来进行判断。 如按照填写的时间来比对,看看上学、入团、入党年龄是否符合资格条件,如误填后出现不足岁上学,不足入团,不足岁入党等等。 又如与兄弟姐妹年龄相比,是否出现本人比哥哥年纪还要大,是否比妹妹年龄还要小等等情形,通过综合研判,就可以判断出是否误填。 因此,记载相差多少岁可以认为是误填, 是否误填,不该定性为相差多少岁,毕竟多少岁都可能是误填,只是与实际时间相差越小,误填可能性也越小而已。 是误填还是造假? 之所以出生时间记载会不一致,除了误填,还有可能是档案造假,即故意填的,要判断是否造假,主要看动机,那怎么样的动机才算造假呢? 获取不当利益的动机 干部可能当初是为了填大年龄好够资格上学,也可能是填小好符合当兵资格等。 但不管是那种情形,只要有这个动机,并故意填错,就已经有造假嫌疑。 因此在讨论误填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区分误填与造假的区别。档案造假通常包含三个要素: 动机——为了获取某些不当利益; 行为——实施了涂改、伪造或篡改等行为; 后果——导致档案信息失真。 只有当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被定义为档案造假。 如何辨别是不是误填? 当然要准确判断档案中是否存在误填或存在造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查找并核对原始户籍资料。 通过找到并比对原始户籍材料,明确干部真实情况是误填还是造假。当然,还可以通过对比个人不同阶段的档案记录,观察是否存在不一致之处,以及不合理之处,都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之一。 最后,不管误填,还是造假,都需要对出生时间进行综合研判后给予认定。 总之,面对档案中出生时间记载的差异,不能简单的以相差多少岁简单粗暴来定义有没有误填,而是应基于原始户籍材料,以及全面的事实依据,最终才可以下结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来源:微信公众号兰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