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育人实践典型案例:双课堂融合+本土红色基因!河源理工这样让爱国教育"活起来"

【案例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的下一代的心田中生根发芽。”自2024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实施以来,全国上下掀起对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学习和实践浪潮,河源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底蕴,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河源本土的红色基因元素了解甚少,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怀不深。

【案例目标】

本案例结合粤北客家地区的河源理工学校职业教育学生对河源本土爱国主义教育认识欠缺的实际,以“思政课堂+课堂思政”为重点,通过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丰富教育内容,拓宽教育途径,把河源客家红色元素的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虚实结合,有机融合。

【案例实施内容与方法】

一、“思政课堂”为抓手,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情怀是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向,因此,学校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将思政课从河源客家本土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爱国素材,选择河源客家本土的爱国英雄、革命烈士等历史人物事迹,讲解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外中感受爱国情怀,感悟民族精神,传承爱国品质。

(一)一纵一横相融合,开展爱国主题教育班会。学校一方面将时间作为纵线,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端午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中秋接、十一国庆节、法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重要节点节日,由班主任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融合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另一方面挖掘河源爱国志士为横线,以【客家爱国人物篇】为主题,将学生以五县二区分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小组追寻本土的爱国人士事迹,收集素材、制作课件,开展“一周一人一迹”,讲述和传播河源本土的爱国人士的教育故事。

(二)一师一班相结对,传授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学校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架构,采用中层领导与一线班主任挂钩对接班级管理,中层领导定期下沉到班级开展融合河源客家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讲述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事迹、典型人物,厚植学生对本土的爱国情怀;同时班主任也借力全员育人,定期邀请党支部、团委、团支部书记、思政教师深入班级一线,以学校“三色”德育品牌的东江红为主体,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以及河源本土的红色事迹等历史知识。

(三)一思一赏相辅成,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和力。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强化与思政课、音乐鉴赏课教师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在思政课上,教师推动改革创新性和亲和力,讲授“四史”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职业教育中,强化学生爱国自觉,增进爱国情感。另一方面在艺术欣赏课上,教师结合河源客家红色元素,将河源本土的传统文化、非遗传承、客家歌谣、客家建筑等融入日常课堂中,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唱客家歌、写客家歌谣、编客家舞、设计客家元素的作品。

(四)一书一物相牵引,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学校一方面结合河源客家红色文化的典型事迹、人物,汇编了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充分利用晚读黄金“二十分”,组织学生大声朗读中国近代史,河源客家本土的爱国读本,发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强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校内党建文化园、党史文化长廊、思政厅、客家文化长廊、名人园、工匠园等校园文化,将思政课堂搬出教室,开展行走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课堂思政”为关键,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此,学校牢牢把握课程思政的关键性作用,充分挖掘专业课课堂思政中爱国主义元素,将客家红色文化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一)一课一识相接驳,植入爱国主义教育元素。为了进一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元素,学校通过组织课题研究小组根据试点的班级在专业课程中,将爱国主义教育元素融入到课堂中,例如在电子信息计数专业上,将单片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LED灯项目、点阵屏显示项目中,教师以学校”三色“德育品牌中的东江红为契机,设计中国心的电路;在点阵屏显示项目中,设计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标语,客家红色文化教育标语等,又如艺术设计在Coreldraw、Photoshop专业课程中,教师挖掘河源客家红色爱国元素,教授学生设计爱国主义教育简报、设计海报;再如将板凳龙、墩头蓝扎染等河源非遗传承融入舞蹈声乐课程种,让中国红的鲜艳色彩入课堂、入教材、入头脑,为此板凳龙、墩头蓝非遗传承还收到中央的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

(二)一趣一技相衔接,凸显爱国主义教育特色。学校将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延伸至第二课堂,通过组建专业课的兴趣小组,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兴趣爱好衔接,将爱国思政元素与专业技能衔接,进一步凸显课程思政中的特色。例如在Python兴趣小组中,组织学生编写代码绘制国旗、党徽、客家爱国人士自画像,让单调枯燥的代码与生动隽永的爱国主义教育碰撞出别样的火花,不仅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让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

(三)一践一愿相促进,感受爱国主义教育温度。实践是将书本专业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激发青少年学习活力,提高青少年认知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志愿者服务、研学活动,丰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领域。例如结合专业特点,联合学校职能部门组织教师与学生深入社区、下乡开展义务维修、3D科技普及、技能体验、职业启蒙、送教下乡等志愿者服务活动,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河源客家红色文化宣传活动,截至目前为止,已对外实践志愿服务近千次。与社会部门联合共建思政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河源本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例如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阮啸仙故居、红色革命老区等等)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提升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截至今年,已组织全覆盖河源五县二区。同时也让学生以体验实践讲解、情景教学,让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感,沉浸式感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温度。

(四)一媒一介相辉映,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学校结合专业特点,将河源客家红色元素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给通过微信视频号方式,让学生运用APP软件剪辑视频,通过自媒体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组织学生通过职教生读党报、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每周打卡学习,以积分方式激励学生每天汲取养分,让爱国润物无声入脑入心;再一方面利用“打卡广东红”小程序,通过线上VR打卡与线下实地研学虚实相结合方式,感受爱国主义带来的科技感。

【案例成效】

学校通过“思政课堂+课堂思政”融合客家红色元素将爱国主义教育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多维多元的育人实践后,学生对本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了走深走实的感悟,在河源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上有了传承接力的使命,在专业实践上有了匠心创新的精神。

【结束语】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思政课程是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是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河源理工学校通过实践探索,将“思政课堂+课堂思政”相融合的方式,有效将河源客家红色元素的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专业技能、实践研学,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更加走深走实。

选自公众号:中职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