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激扬青春力量
五四火炬照亮奋斗征程
校团委广播站推出“百年团史青年诵”栏目
与大家一起重温团史篇章传承五四薪火
思想觉醒然星火,民主科学立潮头,五四精神凝伟力,砥砺奋进绽芳华。我是本期栏目的播音员杨思,下面跟随我一起了解傅斯年的故事。
傅斯年:五四风雷中的学术先锋
1919年5月4日,北京街头群情激愤,数千学生高举“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标语涌向天安门。在这股历史洪流中,一位身着长衫、目光如炬的青年格外引人注目——他便是北京大学学生领袖、新潮社创始人傅斯年。
五四前夕,傅斯年以《新潮》杂志为阵地,发表《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谬误》,痛批旧文化桎梏:“中国学术如死水,青年当破茧成新!”其文风犀利如刀,直指封建礼教之弊,与陈独秀、李大钊遥相呼应。他号召北大学子“以科学精神重塑民族灵魂”,为五四运动埋下思想火种。
5月4日清晨,傅斯年作为游行总指挥,立于北大红楼前振臂高呼:“今日之行动,非为私愤,乃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游行队伍行至曹汝霖宅邸时,场面一度失控。傅斯年竭力劝阻激进焚烧行为,疾呼:“文明抗争,方显我辈风骨!”虽未能阻止赵家楼之火,但其理性主张为运动注入克制之力。
五四后,傅斯年远赴欧洲留学,却始终心系故土。他致信胡适:“救国之道,首在学术独立。”归国后创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提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治学理念,以实证精神革新中国史学,践行五四“科学民主”之志。
傅斯年曾说:“五四非一时之怒,乃千秋之业。”他以学者之智、青年之勇,在激荡年代架起学术与救国的桥梁。今日回望,其“以学问唤醒民族”的信念,仍是五四精神最深邃的注脚。
文 字:广播站 图 片:广播站
校 对:办公室 审 核: 王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