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定于每年的3月15日,
目的在于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
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
促进各国和地区消费者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往,
在国际范围内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各位老师家长,
您和您家孩子
在平时购买东西时,
会关注商品上的信息吗?
路边小摊贩的诱人食品,能吃吗?
什么样的商品是合格的呢?
遇到哪些情况需要进行消费维权呢?
315究竟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我们能如何正确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
孩子大了,很多家长会给孩子零花钱,让他去购买自己需要或喜欢的物品,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不能放任孩子“随便消费”,该给孩子讲的防骗常识一定不能偷懒。
现实生活中,“贪小便宜吃大亏”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一些商家搞“买X送X、充xxx送xxx”等大力度促销活动,可能就暗藏猫腻,等消费者把钱掏了,就会发现被坑了。还有的商家以“免费/低价体验”这样的噱头吸引人的注意,而消费者一旦进店,就不会那么一回事了。
我们可以结合身边的实际例子,以讲故事的形式教育孩子:小便宜里可能暗藏陷阱,一定要谨慎!慢慢地,孩子可能就会练就一双识别诡计的火眼金睛。
一些商家以小礼品为诱饵,诱导不谙世事的孩子留下大人的联系方式,遇此情景,家长一定要严肃告诉孩子:不能擅自做主把大人的电话告诉这些人!
三无产品,一般是指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家,来路不明的产品。一般,正规的商超不会出售这类违法商品,家长可以在带孩子购物时,手把手教孩子认识这些常识,并跟孩子一起计算商品有效期,临期的打折商品要谨慎购买。此外,还可以跟孩子讲一讲“三无”产品以及过期、变质商品对我们的危害,告诉孩子,无论价格多低,这类不合法的商品都不要购买!
4 告诉孩子“如果感觉自己被骗了”,第一时间告诉大人
即使是十多岁的青少年,在消费购物这件事上,也是个经验不足、难辨是非的“小娃娃”,很容易被居心叵测的人利用,如果孩子被不良商家骗了,家长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伤害了亲子关系更不利于孩子成长,父母除了要当好孩子的防骗指导师,还要做孩子坚强的后盾,帮助孩子争取合法权利,而不是让孩子独自面对,背上心理枷锁!
甭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消费,
只要商家涉嫌侵权,
咱就有办法投诉。
线下实体店
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消费者可以向当地的工商部门或质检部门反映自己遇到的难题。
线上店铺
小学(低年级)孩子
受限于孩子的年纪和认知水平,家长可以教孩子一些简单识别商品的知识。比如,学会认识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常商品”、“临期商品”和“过期商品”。
小学(高年级)孩子
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可以教导孩子客观看待商品。比如,哪些内容是商家宣传,哪些内容是真实的商品情况反映。家长要告诉孩子,在消费时,他有权知道商品的情况,对于有疑问的部分也可以询问商家。
中学生
对于中学生,则可以学会如何辨别“三无”产品,并学会如何在网上搜索产品相关信息;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拨打12315进行投诉。
树立正确消费观,拒绝“三无”产品。
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拒绝不健康食品。
增强维护自身消费权益的意识,
让维权之声绝不只响彻在每年的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