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
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努力学习,要对得起“师”的称号,无愧于自己的职业。“学高为师”,要有真才实学,不误人子弟。
人类创造的知识通过总结和提升,形成有体系的学问,然后传递给下一代。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前提,而文明的传承者主要是教师,因此,教师是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之一。教育能给人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改变人生,改变社会,改变世界,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中国自古重视教育,《礼记·学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给教师以崇高的社会地位,《大戴礼记•礼三本》将“天、地、君、亲、师”作为最应该受到全社会礼敬的对象,而教师居其一,这是何等的光荣!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帝王都未必享有的人生荣耀。民间更是把“教书先生”当作礼让、敬重的群体。
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努力学习,要对得起“师”的称号,无愧于自己的职业。“学高为师”,要有真才实学,不误人子弟。教师要与学生教学相长,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范
我们把培养教师的学校称为“师范”,其中大有深意在。只可惜,不少师范生忽略了校名所蕴含的真谛,只知将来要做师,忘记了还应该做到“身正为范”“行为世范”。
教育,包括言教与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处处为学生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范,是典范、法则、标准。不如此,我们的教育就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所以,我们把培养教师的学校称为“师范”,其中大有深意在,只可惜,不少师范生忽略了校名内的真谛,只知将来要做师,忘记了还应该做到“身正为范”“行为世范”。
读书是为了做人,陶行知先生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完成了人格修为的真人,在中国文化里称为“君子”。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能胜任教学工作,而且具有人格魅力,无论课上课下,语默静作,甚至一颦一笑,都能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其人生态度、职业精神、理想追求,润物细无声,无一不予学生以终身影响。
《易•文言》:“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 胡瑗倡明正学,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子弟,诸生亦爱敬如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瑗既居太学,其徒益众,太学至不能容,取旁官舍处之。是时礼部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随材高下而修饰之,人遇之,虽不识,皆知为先生弟子也。
《后汉书·灵帝纪》有“经师易遇,人师难遭”的感慨,你是教书匠,还是教育家?是经师,还是人师?中国人以此来衡量教师价值与贡献高低。
3、道
热爱中华文化,做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德行高尚的中国教师,为中华的腾飞培养大批人格高尚的青少年,乃是中国教育的根本职责之所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韩愈《师说》指出,中华民族有自己悠久的、一以贯之的文化统系,他称之为“道统”,坚持和弘扬本位文化的认同,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所以,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传道。
中国文化以“德”为灵魂,以礼乐双修规范自己的身心,成就君子风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社会发展的阶梯,这就是儒家提出的中国文化之道。
1913年,严复在中央教育会作题为《读经当积极提倡》的讲演,提出经典教育的核心是人格与国性:“夫读经固非为人之事,其于孔子,更加无损,乃因吾人教育国民不如是,将无人格,转而他求,则亡国性。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可谓精辟之至!
热爱中华文化,做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德行高尚的中国教师,为中华的腾飞培养大批人格高尚的青少年,乃是中国教育的根本职责之所在。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来源:职教师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