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课题申报书容易立项成功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每天都在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学生、和学生谈话的循环中连轴转。好不容易挤出时间准备课题申报,却总在提交前心里打鼓:我的申报书真的可以通过,通不过怎么办?实际上,各位老师在参加课题评审时,仔细去分析他们的申报书都会有一些共同特质。

一、选题是块敲门砖“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分层设计“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学科教学”同时摆在眼前,你会先翻开哪本?答案显而易见。选题要像手术刀,切口小才能探得深,选题小更容易进行研究,有具体的抓手。某校语文组申报“初中生记叙文写作中细节描写能力提升策略”,聚焦“细节描写”这个具体痛点,让人读完这个题目就知道干了什么,就能想象到研究价值。

二、逻辑链要环环相扣 好的申报书就像侦探小说,每个环节都有严密的因果(也就是逻辑自洽,前面的调查数据支持后面的研究)。某份省级立项的申报书这样布局:课间观察发现学生“写作假大空”→文献研究找到“细节描写”突破口→通过学情前测建立基线→设计“五感观察法”教学策略→拟定“细节描写星级量表”评价工具。这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论证最容易让人知道整个研究过程,知道问题是什么,怎么开展研究的,研究过程得到什么结果,遇到什么问题。

三、可行性写在细节里 专家最怕看到“空中楼阁式”方案,写得太高大上了,太不切实际了,在理论方面并不非常严谨,在实践方面又不接地气,这种就是典型的四不像。有位数学老师的申报书附上了详细的行动日历:3月设计学案模板、4月开展同课异构、5月收集作业样本...甚至标注了每个阶段需要调用的教研组资源。这种“踮踮脚能够到”的务实规划,比空谈理论更有说服力。

四、创新性要看得见摸得着 创新不必惊天动地,但要有辨识度,创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要么自己想要一个新的研究方法,或者改进别人的研究方法,或者把多种方法综合一下,或者把解决A问题的方法是否能用来解决B问题?某乡村学校申报劳动教育课题时,把“校园柿子树”变成课程资源,开发出“柿饼制作二十四节气课程”,专家批注道:“把身边资源用出了新意。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创新,往往比盲目追热点更打动人。其实,我们学校里面,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例如,学校劳动课程的劳动实践基地如何使用,也是可以开发研究的;学校的图书馆、书吧、书法室等等,我们应该把身边的资源用好。写到最后突然发现,好的课题申报书就像我们的公开课:既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研究价值),又要有流畅的教学设计(研究路径),还要准备看得见的教具(成果预期)。下次动笔前,不妨先问自己:如果我是专家,我会不会让这个课题立项?

来源:木易读书室